〈金沙道上〉退而不休黃世明樂在工作
▇十多年來,金沙衛生所病歷架上,始終是整整齊齊,一塵不染;維護他們的,就是已經退休的黃世明。
想當年,黃世明剛到金沙衛生所時,地板原本是看不到花紋的,因為污垢積久未除,厚厚地覆住了鋪面。他本於勤奮的習性,每天洗刷,經過一個月之久,才讓地磚恢復潔淨,此後則一直保持到現在。
十多年來,病歷架也一樣是清清爽爽的;在他細心的維護下,檔案各就各位,清清楚楚;民眾掛號時,一翻就中,不會有尋尋覓覓的情形。
黃世明雖然已經退休,但至少在今年十二月以前,民眾還可以看到他在掛號檯(服務臺)幫忙;因為他的服務精神很好,衛生所讓他退而不休,暫時仍留在所內提供服務,並協助接替他的張武勇。
黃世明今年約六十二、三歲,到金沙衛生所工作以前,他曾經是西園鹽場的工友。那時的工友,工作是沒有上下班的,一天二十四小時,隨時得接受差遣,還得為主管煮飯。
由於父親年紀漸高,家裡的田地照顧不來,黃世明就自請轉任鹽工。鹽工的工作雖然辛苦,卻是上下班制,可以撥出時間,兼顧家裡的作物。
當鹽工就得從早到晚當苦力,一擔鹽大約是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斤。人人都在大太陽底下曬成黑炭;有時,還必須冒著夜雨或冰雹搶收鹽滷,但這樣的加班是沒有補休或報酬的。
十七年的鹽工生涯,終於因為入不敷出而關場;黃世明被調到金城管理一大片公園;金門精神堡壘、北門圓環等,都在維護範圍內。後來,他又在民國七十七年轉調衛生院(金門醫院),八十一年轉到金沙衛生所。
黃世明暫時是退而不休,若真的要離開衛生所,他也不擔心自己會閒著,因為家裡還有田可種。
對於工作,他的基本態度就是:盡量付出,不能偷懶!
█沙美萬安堂後方,張氏宗親會館右方,大熱天中,還可以有涼風習習;一位阿婆在自家的巷子口的一處蔭蔽下「紆」麵線,再把一團團橢圓形的麵線,平鋪於簸籮中。隔三、五步,在大太陽底下,木架上,則是千絲萬縷的掛麵。
金門的傳統麵線要用手工紆迴成橢圓形狀;阿婆紆麵線的景象,透露著濃厚的思古幽情,讓手裡頭有相機的訪客,很難不按下快門。
這位阿婆叫翁捧,對於外來訪客的好奇心已經司空見慣,並不排斥或拒絕;她自嘲自己一身就像(草人公」(稻草人;草紮的假人),可是大家偏偏愛拍。
已經年過七旬的翁捧,六個月大就被抱到沙美做童養媳。和大多數的同齡女孩一樣,從小就要幫忙做很多的家事或活計。十幾歲時,左鄰右舍的「姐妹仔裙」(姐妹群)常一起上山撿柴,並互相幫忙家裡分派給自己的工作。其中有個女孩的家裡開麵店;翁捧一邊幫忙一邊玩,一邊見習,自然而然,就學會了做麵的方法。
翁捧真正開始做麵是孩子們漸大以後的事,距離現在也快四十年了。對於這項工作,她一直一人獨撐大局;產品則包括麵線、麵條和黃麵,三樣的做法略有不同。早年,丈夫曾經主動幫忙,卻弄錯了鹼水,壞了大事;由於丈夫越幫越忙,自覺無趣,就當起了安樂公,不再過問。
翁捧的麵線是掛在麵架上,用陽光曝曬,達到自然乾燥;線條則比別家細,因為她的麵線刀可以將麵切成一百二十條。過去,有一位賣餛飩的福州佬,堅持要用她的細麵搭配。
如今,有人要赴臺,也會專程來向翁捧買傳統麵線當土產。金門人向來有吃麵線過生日的習俗;做月子也要用麵線,而且要用這種紆成橢圓形的麵線。
近來物價持續上漲,又少了阿兵哥做為客源,許多同業都希望漲價以反應成本;翁捧卻不想再提高麵線的價格了,到了她這個階段,做麵線已經不是為了營生,而是一種樂趣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