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自然保育永續發展計畫」縣府希望重現金門海上公園美譽

推動「自然保育永續發展計畫」縣府希望重現金門海上公園美譽
為讓地區自然資源得以永續發展,縣府刻正賡續推動「自然保育永續發展計畫」,從林相更新、造林、綠美化、蓄水設施改善等工作著手,希望重現海上公園的美譽。
縣府表示,近年來發現地區早期造植之木麻黃有衰老枯死現象,也發生多起森林火災,亟需加強更新、造林,以培育二代森林,營造綠色海上長城,防止土層流失,以涵養水份,達到國土保安之目的。
縣府指出,地區造林初期,由於天然環境惡劣,成活不易,故選擇適應性高之木麻黃為先驅樹種,不過,目前木麻黃逐漸老化、枯死,加以近年來森林火災頻繁,亟需辦理更新,以培育第二代森林,逐年換植長齡樹種。
其次,金門以觀光立縣,為營造優美舒適休閒旅遊環境,也需加強辦理行道樹更新及圓環、十字路口等綠帶之綠美化及輔導各社區辦理環境綠美化。
另外,因地區雨量集中於春夏之交,水資源並不豐沛,年度蒸發量大於年降雨量,因此,賡續辦理地區農田蓄水設施整建(修)工作,以改善雨量不足的農業生產環境,有其積極的必要性,故在「自然保育永續發展計畫」中,也將加強整建(修)工程,有效的匯集降水,藉此全面改善地區農業灌溉上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提高耕作面積和增加作物產量,達到提高農產競爭力的目標。
關於改善蓄水設施部分,縣府表示,目前地區農塘大部份淤積嚴重,蓄水功能不彰,短期目標先將可供灌溉農塘予以浚深,恢復蓄水量為主,村緣農塘施作邊坡護岸等相關安全設施及綠美化,提升村民安全及永續利用,長期目標為整(修)建全縣公有農塘,以有效利用水資源,提高農業生產環境。
有關計畫實施步驟,包括:設置地區鄉土樹種母樹林,並建檔列管,依季節培育樟樹等各類樹苗計三十萬株,以供應年度造林綠美化計畫所需;以外包或直營方式辦理海岸復舊造林,以維護海岸防風林帶之完整性,確保防風定砂、國土保安之效能;辦理內陸林相更新,以營造優質林相;依金門地區十年行道樹更新計畫,辦理行道樹更新綠美化計一百公里,並依季節換植各類季節花木;辦理次生林及行道樹之除草、修枝、除蔓、澆水等撫育管理一百公頃;結合社區力量推展社區林業及環境綠美化;委託編印生態保育宣導手冊,舉辦生態保育宣導教育活動;調查各鄉鎮亟需整建農塘、蝕溝之地點及數量,評選急迫需要且符合經濟效益之地點優先施建。
縣府指出,經由該計畫之落實,預計將達成以下目標:培育鄉土性花樹苗木三十萬株,繼續推動造林及環境綠美化,以提升地區生活品質;火燒跡地復舊造林四十公頃,營造完整海岸防風林及改良林相,防止風砂為患,達到涵養水份功能;內陸林相更新十公頃,培育二代森林,以厚植森林資源;行道樹更新美化及撫育一百公里,營造行道生態廊道,打造觀光新環境;次生林撫育一百公頃,以加速推動森林生態系演替;推展社區林業二十五處,以改善社區居民居住環境;充實植物園及竹類標本園各項軟體設施之建置,以發揮森林生態解說功能,落實環境教育;浚深及綠美化農塘六十座,並推廣生態工法加強環境維護,發揮蓄排水功能;推動自然生態保育觀念,提昇國人對保育之認知,落實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