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劉還月請您認識老祖宗的智慧

發布日期:
記者: 蔡家蓁/金城報導。
點閱率:492

知名的民俗專家劉還月應金門縣文化局邀約,將於今(二十五)日晚上七時,在文化局三樓會議室,舉辦一場『二十四節氣與閏七月』的專題講座,會中他將精闢的剖析老祖宗的智慧,邀請鄉親逗陣來參加。

在台灣民俗界,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不認識劉還月你就落伍了。」乍聽雖然有些離譜,但事實上他的「曝光率」的確高得驚人,他的腳,永遠有一條走不完的民俗路;他的手,永不停歇地寫出溫厚關懷的民俗專書;他的特異造形,也讓人看了一眼永生「不敢忘」。

今年卅四歲,本名劉魏銘的劉還月,有點像小老頭子,老成持重的腦袋瓜裡裝的盡是民俗「百寶箱」,和文思泉湧的創作靈感。

金門縣文化局表示,此次劉還月將演講「從閏七月談漢人的曆法與俗信」,長久以來,漢人一直使用的曆法,都是「農曆」,因此,每隔二、三年就會跑出一個閏月來。農曆中的閏月,在歷代曆官的計算下,早就有一套完整的方式,因此哪一年要閏?又該要閏幾月,都有一定的規則可循,本來也沒什麼好覺得特別的。但是今年卻因為是閏七月,而不斷被炒作為「雙鬼月」,媒體一再的報導,造成許多人的不安,也不知該如何以對?

其實台灣官方使用的曆法,是以西洋人的陽曆為準;但在廣大的民間,卻仍有不少人以農曆為行事的標準。農曆常被一般人稱為「陰曆」,這是長久以來的一種錯誤說法,因為所謂的「陰曆」,是根據月亮的運動週期,來記月、年等時間的曆法。事實上,傳統的農曆是結合太陰曆以及太陽曆的陰陽合曆。

人們對於這個世界,最原始的認知,就是來自於眼睛看得到的東西!每天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的太陽,帶給人們第一個時間單位;也就是地球繞軸自轉一周為一「日」。古早的人們在還不懂得地球的自轉前,卻已懂得以一個白天加一個夜晚的周期,做為記日的準則。

只是,一天加上一天,許多日子累積在一起,又該如何分辨這些日子的不同呢?於是每天都有不同圓缺晦明變化,且周期明顯又固定的月亮,就成為人們另一個用來記月的最佳依據。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終於確定以月亮的一次圓缺晦明的時間,做為一「月」。這就是陰陽合曆的基礎。

再經過反覆歸納後,算出月亮一次的圓缺平均週期,約為29.5306天,為了這多出來的半天,採用小月二十九天,大月三十天的設計,每十二個月則為一年。

 解決了半天的問題,剩下的0.0306天不會憑空消失,於是就有了「閏月」的概念。到底多久該有一次閏月?逢閏之年,該如何決定閏幾月?為什麼會是閏七月?除了日、月外,節氣又是什麼?想了解或釐清這些疑問,請您於今日晚間18:30,來文化局參加演講『二十四節氣與閏七月』!

「民俗通俗化」、「民俗散文化」是劉還月多年來力求的兩大理念和態度,他的足跡踏遍台灣每一吋土地,紀錄蒐羅所有的民俗風貌,而後消化吐出,重新包裝,從台灣民俗誌、土地傳、歲時小百科、歲節祭儀、生活日記:::等一本本民俗專書不停地出、不停地寫、不停地辦,目的就是要更多的人和年輕學生,有興趣也有能力認識這塊屬於我們自己的美麗島。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