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城北門絲竹樂隊追求《文人戲樂》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485
金城北門絲竹樂隊追求《文人戲樂》

金城北門絲竹樂隊追求《文人戲樂》

國樂不如民樂?獨樂不如眾樂!金城鎮北門絲竹樂隊的音樂,追求的是「文人戲樂」的精神;當老小聚在一起時,不分尊卑,不比高下,只希望快樂、和諧。

北門絲竹樂隊自成立以來,逐漸在各公開場合傳揚歷史的音符。總教練為呂火土,成員有周浯斌、許績燈、陳增財、李允明、翁坤成、楊清風、董霞治、楊明雪、楊家欣、陳秀月、陳秀珠、林長獻、黃麗霞、吳鼎仁::::等。

呂火土(原名徐明哲)有十三年國教音樂、十三年社教音樂的資歷,他為北門絲竹樂定下了基調;他說,絲竹是有長遠歷史的民樂,有別於狹義的國樂。北門絲竹樂稱隊而不稱團,是考證過古代對音樂組成隊伍的稱呼。

呂火土表示,國樂是一個民國初年才出現的新名詞,絲竹才是具有長遠歷史的稱呼,而且是屬於廣大民間,具有中國人文精神的藝術表現。

「國樂」一詞曾出於︽遼史︾的︿樂志﹀,音樂家王光祁(一八九二|一九三六)為了提倡具有民族性的中華音樂,用「國樂」來區隔西樂。民國初年,設在重慶的國立音樂院,則創設國樂系,使國樂一詞首度出現在公立教育體系當中。(後來,國樂成了用西方樂理操作中國樂器的混合體,又稱為狹義的國樂。)

呂火土表示,國樂雖然是中國人的音樂,但國樂的精神還是有別於絲竹精神。不管西樂或國樂,都走向競技一途,要比強弱高下,但絲竹精神卻與之不同。

他認為,絲竹是文人的,是民間的,提倡絲竹,是為了繼承古風,追求的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來參加絲竹樂隊的人,身份不分尊卑,年齡不分老少,只求和諧快樂地在一起吹奏、彈撥、拉弦、敲擊。

在北門所崇尚的絲竹樂中,不追求個人的技巧,不鼓勵獨奏,只有和諧,沒有競爭。小孩子學習絲竹,可以長智慧;老年人玩絲竹,可以更長壽;中年人加入絲竹樂隊,少抽幾根菸,少喝幾口酒,可以避免病從口入和言多必失。

北門絲竹樂隊現有的樂器有笛子、二胡、琵琶、柳琴、揚琴、雙鐘、木魚、木魚等。其中,笛子(經考古證明)在中國至少已經有七、八千年的歷史(指河南賈湖舞陽骨笛);竹笛的形制則是在唐宋元以後,被廣泛運用,並在各地方劇種中,承擔主奏或領奏的角色。

二胡是中國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拉弦樂器,音色剛柔多變,因為流傳地域的不同,產生不同的風格,各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柳琴又名柳葉琴,是撥奏弦鳴樂器;外形、構造和琵琶相似,體積較小,演奏時要斜放在胸前,用撥子彈撥。它是彈撥類樂器組的高音樂器,音色不易被其他樂器所掩蓋。

阮咸簡稱「阮」,是古代的長頸琵琶(長頸圓身),它是以晉朝竹林七賢中的阮咸為名(唐代開元年間,從阮咸墓中出銅制琵琶一件,因此被稱為阮咸)。現今所謂的琵琶,則指是魏晉南北朝時,由龜茲傳來的曲項梨身琵琶。

揚琴約於明末在廣東一帶出現,奏法是以雙手持琴竹敲擊,原本是外來樂器,又稱洋琴,經漢化後,則有「中國的鋼琴」之稱。

這些樂器,經過改良之後,都可以變成獨奏樂器,展現個人高超的技巧,但呂火土認為競技並不符合傳統絲竹的精神。呂火土認為,民間絲竹,可以和諧鄉里,同樂共鳴,最好是在榕樹下進行沒有階級之分的合奏。能這樣,社會也就不會有紛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