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醫院收入減少洗腎病人就增多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736

在臺灣,洗腎醫院平均每流失二十到二十五個洗腎病人時,就會誘發一位新的洗腎病患出現。這裡頭存在著少量,但卻是顯著的「誘發性需求」;也就是說,當醫院錢賺得越少時,洗腎病人就會變多|醫院可能是藉此來彌補所得的下降!

全臺灣地區的洗腎病人目前約有四萬人,佔今年健保核定總額(四千二百億元)的百分之六點八三,是所有單一治療項目中比例最高、成長最快的項目之一。

金門籍的經濟學者許績天在他的研究中發現,洗腎病人的成長,存在著少量,但在統計上卻是顯著的誘發性需求。也就是說,當醫院的收入減少時,有少數醫院會藉著遊說病患接受洗腎,來彌補醫院在所得上的損失。

許績天是金門高中校友、臺大經濟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暨醫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他與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助理教授連賢明一起對台灣血液透析治療的誘發性需求進行了探討;論文題為︽賺得越少,洗得越多?︾。這篇論文已經獲得第七屆王金茂醫管論文獎,並選入台灣大學︽經濟論文叢刊︾,即將被刊登。

洗腎在醫學上叫做「血液透析」。根據許績天和連賢明的研究,今年的透析治療費用預估為二百八十七億元(一九九九年為一百八十二億元)。歷年來,每年新增的洗腎病患約七千到八千人,盛行率或發生率,與世界各國相較,都名列前茅。

對於洗腎率居高不下的解釋,可分為兩大派。一派相信是人口逐漸老化和民眾濫服藥物所致;又因為台灣的透析治療品質良好,提高了存活率,並造成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派的看法則是將原因指向過高的健保給付和過度的市場競爭。

後一種解釋正好符合健康經濟學中的誘發性需求(supplier induceddemand,簡稱SID)理論,因此引發許績天和連賢明研究的動機。

誘發性需求是指醫療提供者(如醫院)提供病人不適切的醫療建議,以改變病人的醫療需要,其目的則是為了獲取自身(醫院)的利益。國外的實證結果已經證明,當市場競爭加劇,醫療給付變動,或病患需求降低時,有些醫療提供者會為了保障自身所得,建議病患使用多餘或昂貴(卻非必要)的治療。

在研究中,許績天企圖了解臺灣的醫師或醫院,有沒有在面對所得壓力時,遊說尿毒症患者採用利潤較高的透析治療,來替代利潤較低的藥物治療,以彌補所得損失,導致誘發性需求的產生|拉高洗腎病患的發生率。

在進行實證分析的過程中,許績天去除了內生性的偏誤後,發現臺灣的透析治療,的確存在少量但顯著的誘發性需求。他發現,透析院所平均每流失二十到二十五個病人時,就會誘發出一位新的透析病患。整體來說,因誘發性需求所增加的透析病患並不高於百分之二,效果有限;然而,這些所得效果卻會因為醫院權屬等因素,產生相當程度的差距。

相較於其他權屬(非財團法人醫院、公立醫院、私立醫院),財團法人醫院會有較強的所得效果。研究發現,在區域醫院或是醫學中心層級,財團法人院所提供的透析數目,或是新增的透析數,都高於其他權屬醫院,而醫學中心層級,更是其他類別的五倍之多。

研究還發現,在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兩個財團法人和私人醫院共存的層級中,財團法人和私人醫院在透析治療的數目上,有越來越類似的趨勢|顯示財團法人追求利潤的動機,可能不下於私人醫院;這和國外研究的觀察有相當的距離,值得進一步的分析。

︽賺得越少,洗得越多?︾一文的主要貢獻有三。第一,這是國內第一個對透析治療的誘發性需求所做的實證分析。第二,研究發現醫院權屬在透析治療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相較於其他權屬院所,財團法人醫院提供較多的透析治療,且有較強的所得反應。這些差別可供日後分析醫療院所行為參考。第三,研究發現健保資料涵蓋的變數相當豐富而且完整,具有相當研究價值;研究者已在論文中詳細說明如何從重大傷病醫療資料中擷取透析治療以及長期透析的病患,並加以利用。這些分析的技巧,也可供其他研究者參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