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辦居家照顧者訓練邀物理治療師開講關節養護觀念
一把老骨頭可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署立金門醫院物理治療師張婉茹提醒民眾,關節養護不當加上長期運動傷害累積,都是導致關節老化的元兇,正確關節養護的觀念有賴於適度的運動及均衡的飲食。
烈嶼衛生所辦理一場居家照顧者及社區志工訓練,邀請署立金門醫院物理治療師張婉茹授課,民眾該如何保養關節,才不會未老骨先衰呢?張婉茹表示,適度的運動及均衡的飲食是保養關節的不二法門。吳明峰指出,適度與適當的運動,可讓關節獲得足夠的舒展,維持其靈活度,降低關節發炎的機率,但要小心過度運動反而會讓關節因為受到壓迫與摩擦而產生疼痛,造成反效果。
她也提供關節運動與保養及一般居家照顧注意事項,她說,關節炎好發族群為50歲以上成人,主要受傷部位為膝關節,由於現代人對於關節養護的認知不足,促使膝關節疼痛的困擾已下探年輕族群,除了年齡以外,不正確的關節養護觀念,是導致年輕族群關節老化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包括關節曾受外力傷害、過度肥胖、過度運動、運動量不足、姿勢不良、工作中過度進行反覆性動作等。
張婉茹也提供民眾保養關節的撇步,她說,在飲食方面,則應多補充維生素A、C、E,保護關節免於受到自由肌的傷害,減緩發炎反應,另外亦可藉由保健食品補充平時攝取不足的營養,如魚肝油,因含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控制發炎反應的產生,幫助關節的健康。至於居家保養主要在增加關節柔軟度與增強肌力與耐力,如熱敷、熱水浴、泡溫泉,但熱療不是越熱越好,只要溫熱即可,且時間上,逐步調整,一般30分鐘內,太久反而容易燙傷。一般輕、中度退化性關節炎以藥物、物理治療多可以改善,如嚴重的退化或變形太厲害,就要口服止痛藥或注射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必要時考慮手術開刀,以人工膝關節置換。要強調的是,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切忌病急亂投醫,不少病患服用摻有類固醇的處方,疼痛雖暫時紓解,卻造成了臉變圓胖、下肢水腫、腎功能受損副作用。
她表示,保養之道上,大多與生活習性有關,如避免搬抬重物,因為膝關節彎越多,加上體重,關節受力越多,也要避免長時間維持一定姿勢,並常常做柔軟操,必要時可穿戴護具,如護膝,還有減輕膝關節的負荷,行走時可使用拐杖輔助。但要注意的是,穿著過多護具,人體自我保護的本能會逐漸喪失,穿著不夠,則喪失保護目的,故可詢問專業人士的建議。如果體重過重,則實施減重計畫。其次是,要有規律的休閒運動,但避免劇烈運動,其中以有氧運動最適合,像游泳、太極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