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島嶼觀察站〉廈大不是被嚇大的

發布日期:
記者: 傅崑成報導。
點閱率:615

──從廈門大學看大陸重點大學的轉型方向

  筆者在金門和廈門之間,浮海教學,瞬已五載。對於大陸的高校(即大學)教育也稍有一些觀察心得,或可野人獻曝,提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大陸的高校教育正如同他的整體社會發展一樣|改變的速度驚人。就拿筆者較熟悉的法學教育來說吧。2001年筆者和廈門大學法學院友人,商討在廈大建立「海洋法律研究中心」時,全中國大陸只有100多家法學院。當時筆者就已經很驚訝了。因為那個時候的美國也不過只有大約250家法學院。現在,就在短短的5年之後,2006年的今天,中國大陸已經有了大約600多家法學院。其數目遠遠超過了美國的300多家!

當然這並不表示大陸的法治已經超越美國。事實上,中國大陸的法學院,辦得好的很少。廈門大學法學院是其中之一,在全中國大陸排名第八,比清華大學法學院還前面一名。其他許多法學院的師資、設備都很差,學生的就業前途也已經浮現了很大的困難。

即使是號稱一流的法學院,事實上,跟美國的多數法學院相比較,大陸的法學院的圖書設備,簡直就沒得比。筆者在廈門大學法學院偶爾接待外國教授來賓,從來不敢讓他們上樓參觀法學院的圖書館。因為其中的藏書實在很貧乏。不過,這樣的現象也正在改善。目前廈門大學的總圖書館,不但分配了大量的經費來採購各類圖書,並且在筆者的建議下,已經把所有海洋政策與法律相關的圖書集中在一處,大大減少了作研究的困難。同時,圖書館採購的歐美電子資料庫也越來越多,內容豐富。不出國、作好研究,在廈門已經有了可能。

但是廈門大學和中國大陸其他多所重點大學,都正在積極轉型,要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型大學」。

因此,廈門大學的研究生正被推向海外進修。目前廈大每年派出年輕教師或博士生90人到海外讀書。未來的目標是,所有研究生的5|10%要出國進修一年;而40|50%的碩士研究生,應能在畢業後直攻博士,或出國攻讀博士學位。

同時,為了上述目標,廈大正準備把本科生(大學部學生)比例降低至全體學生人數的20%以下。將來在廈門島內的老校區校園內,您所能遇見的,可能將都是碩、博士研究生。本科生都得被送到漳州校區去讀書,也說不一定。

廈大本身目前研究生(碩士)10%來自一般高校的本科生,90%來自重點大學(其中的70%來自廈門大學本身的本科生)。學校已經覺察到了用考試錄取研究生的局限性,所以力圖加大推薦免試入學的名額,以及「碩博連讀」的名額。畢竟,研究生是研究的人力資源。集中一批高素質的研究生,確實有助提高研究的團隊實力。

在教學課程上,大陸的高校也正在試圖改變過去僵硬的課程標準。一方面,我們已經看到廈門大學把「馬列教學部」給撤銷了;另方面,許多高校都在研究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可能性。一般的作法是,列出一定數量的「核心課程」作為必修課,其他全都改為選修課。

例如,在法學教育上,目前大陸很多人主張只保留14門核心課程即可。但各家看法不一,還在辯論中。

另外,對於各個專業(學科)的教育定性問題,也沒有同一的看法。實踐與理論之爭,時有所聞。例如,在各家法學院之間,目前激烈辯論的題目是:到底應該重視律師的職業教育,還是一般的法學通識教育?|很多人採取折衷說:中國的法學教育應該是「帶有職業教育性質的特殊通識教育」。

這種說法不能不讓人想到大陸當局對於「兩岸直航」的法律定性|「絕非國際航線的特殊國內航線」。結果是既非國際、又非國內,適用法律法規,往往左支右拙,難求合情合理。

當然,大陸各個高校也和美國的許多大學一樣,既然強調研究,重視「諾貝爾獎得主」,結果大牌的教授都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三、四年前,筆者曾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一篇報導說:紐約大學的校長警告人文學院的教授們:「本科生(大學部)教育才是大學教育的生命; 不願給本科生上課的,可以考慮走路。」廈門大學就硬性規定:教授、博導每年至少必須給本科生上一門課。

未來的廈門大學和其他類似的大陸重點高校,會不會在全力追求提升研究水平的過程中,喪失了本科教育的根本?我們還得繼續觀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