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翟會山寺一連兩天設清醮酬神祈福
化頑童成佛童!這是會山寺普庵佛祖的一段小故事。
陽翟會山寺在前天和昨天,一連舉辦兩天的清醮。陽翟社區發展協會也藉著這一場地方勝事,利用長老們聚集聊天的場合,蒐集、整理地方掌故。
在會山寺,有大小兩尊普庵佛祖,大尊的普庵,左右各立一位佛童。根據協會總幹事陳瑋欣對耆老們所做的採訪,會山寺的普庵佛祖曾以衲衣的袋子,籠住兩名頑童回去「修理」。經過佛法的化育,頑童成了佛童,一個持劍捧磬,代表除魔斬妖;一個持鞭捧書,代表用功上進。
會山寺目前正在重建,普庵佛祖等神明已暫移聚源廟,普庵是會山寺的主神;關公則是聚源廟的主神,今年的醮慶在聚源廟舉行。
普庵相傳是三國時代的陳普淨(靜),曾用手語暗示關公:有人要施暗算!也曾以因果之說讓關公大徹大悟。
陳瑋欣表示,會山寺奉祀的神明包括:普庵佛祖、金府王爺、六姓府、廣澤尊王、保生大帝、朱、邱、李、蘇諸王爺,還有大太子爺、三太子爺、佛祖、棹頭將軍、文判、註生娘娘、鎮境公、下壇爺(虎爺);聚源廟奉祀關公和文昌帝君。
兩天的廟慶,第一天的科儀包括:起鼓、鬧壇、發奏、擺天公壇、向天公獻敬、誦老君經、誦十一曜神咒、誦北斗經和東斗經、拜斗等。
第二天(昨天)的儀式有:起鼓、早朝、進表、誦南斗經和西斗經、向普庵佛祖獻敬、放兵、安門符、犒軍、送天公、誦中斗經、鬧聽、迎斗燈、收兵等。
與他地醮慶不同的是,會山寺醮慶的送天公儀式,要等到犒軍後才舉行;其他地方通常在第二天的獻敬後就舉行。
會山寺的傳奇有百碗擲筊請回小尊普庵的故事,有化頑童為佛童的故事。聚源廟的興建,則隱隱有祖廟地位高於神廟的矜持。
陳瑋欣由祖父陳朝旺口中得知,當年建聚源廟時,住在「中巷」(祧名)的地主開出條件:廟若比永思堂高就不能建;要建廟就不能比永思堂高。
藉由醮慶的舉行,陽翟的里老們聚在一起,天南地北,把一些地方掌故掀了出來;年輕一輩的子弟,則努力做紀錄,希望豐富地方的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