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學研討會第一場論文發表 李仕德等三人發表論文闡述
昨日擔任「金門學學術研討會」第一場論文發表的,均是金門籍學者專家,包括:李仕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金門旅日華商陳國樑與泰益號」;李增(明道管理學院中國文學學系教授)|「從邱葵蔡獻臣論證朱熹對金門理學之影響」;郭哲銘(金門學研究會理事)|「金門區域意識與認同的形成與嬗遞」。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李仕德在「金門旅日華商陳國樑與泰益號」論文中表示,二十世紀前後時期,旅日華商從事台灣貿易者以泰益號為大,也是日本長崎當地最大的商社,而來自新頭、出身於金門海商世家的陳國樑家族是主要經營者。
約一個半世紀前、西元一八六四年左右,二十餘歲的陳國樑(1840-1910)由金門漂洋過海,但他與多數金門人傳統「下番」到南洋的路線相反,選擇前往日本長崎,並經營泰益號有成。
泰益號文書保留了近百年華商傳統商業簿記和書簡文件,亦記錄了華商交易網路、長崎華社以及一些中國國內有關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信息,亞洲類似泰益號型態的華商為數不少,唯獨泰益號保留的文書時間長度夠,內容又相當豐富,成為研究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期華商貿易史的珍貴史料。而其中有關金門的資料,也有助於瞭解當時金門社會及金門華商與故鄉互動的情況。
明道管理學院中國文學學系教授李增發表「從邱葵蔡獻臣論證朱熹對金門理學之影響」論文,以宋元之交邱葵,明朝中後期蔡獻臣為例,敘述朱熹思想、教化對金門之影響。
李增表示,朱熹對金門的理學、道德絕對有影響,但從何時開始具有影響力?是他在論文中想要探究的,論文主要分為四大部份,一先論述朱熹主簿同安時是否過化金門,以及朱子思想大要;其次從︽釣磯詩集︾論述朱熹四傳弟子邱葵一生經歷及人格,理學思想受紫陽之影響;其三從︽清白堂稿︾以蔡獻臣為主,襯出明代及同安縣朱學的皇權化、權威化,以及受王陽明心學之衝擊與融合,並略為涉及蔡獻臣周遭鄉賢信奉紫陽之梗概;其四為總結,並略提清朝及民國朱學在浯島衰微之緣故。
李增期盼金門技術學院未來可設金門學研究中心,以朱子學為主題研究,重鑄朱子理學風華。
金門學研究會理事郭哲銘在「金門區域意識與認同的形成與嬗遞」論文中,藉由金門歷史演進,探究金門認同的形成,他表示,民國四年時,金門人為何「主動」要求獨立設治?其背後驅策的動力如何?金門自北宋設立行政單位後,曾經想過、抑或要求過要有自己獨立的行政區位?這一個區域意識與認同,其意識究竟有多深?又其範圍究竟包括哪些地方?該論文試著就可及的相關史料,配合當今國際關係中區域主義的部分理論,嘗試探究從古到今金門人自我區域意識與自我認同是如何內聚形成,抑或是有什麼外在壓力導引而出現?而這樣的自我區域意識與自我認同又是否隨著時間的嬗遞,有什麼不同的演變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