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內洋景山宮砲戰傳奇膾炙人口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沙報導。
點閱率:1,437
內洋景山宮砲戰傳奇膾炙人口

內洋景山宮砲戰傳奇膾炙人口

年月日皆利,內洋景山宮擇吉於昨天和前天,連兩日舉行了慶成奠安;希望在奠安之後,神威顯赫,香火長存,神人協吉,民物阜康。

內洋舊稱三鄉,是「蔗埔」(內洋)、東溪、東山的合稱。三鄉的共同信仰就是景山宮。景山宮的境主是廣澤尊王和林府千歲。

三鄉在清代以前屬浯洲嶼十八都滄湖保。民國三十八年之前原有七、八十個未分家的大家戶;如今約有四、五十戶人家。

根據三鄉的長老吳有慶(民國二十年出生)所述,八二三砲戰(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的前一個月,景山宮的廣澤尊王曾透過乩示,要信眾在自家的防空洞頂上預插一面一尺二的黑旗,還要在洞門上貼三張靈符。當時,居民雖然照做,卻不明白其意。

後來,八二三砲戰開打了,全村的房屋,沒有一棟沒有遭到砲火摧殘,但所有的村民,卻沒有任何一人葬身於砲火之下;只有一個身手不便的殘障者,因為無法以正確的方式趴下,受了一點輕傷,由吳有慶送醫。

吳有慶表示,砲戰期間,三鄉沒有一處房屋沒有被砲打到,但景山宮卻完整無缺。

景山宮地基的取得,也是一段傳奇,並有清光緒年間留下的石碑示奇。據吳有慶所述,在清光緒時,廣澤尊王看上了景山宮現有的基址,想要在此立廟,但地主杜尚一家已經絕祀。神魂之間,大概是在異次元裡談妥條件的|杜尚願意讓地興廟,但其他條件不要,只要求三鄉信眾在每年廣澤尊王聖誕時,準備菜、飯和金紙,祭祀杜尚全家。

據吳貴海等人表示,杜尚一家的石碑,原本祀於景山宮外的一間小室;景山宮重建後,才移於護厝。景山宮旁原有屎坑,舊時被認為有興鄉的作用。(可能農業社會,屎料也是寶貴的資源。)

景山宮的護厝中,供有「杜尚一家八月十六日」的石碑,立碑的時間在清德宗光緒十三年(丁亥年)。碑的右上刻有「尊王調主」。

重建後的景山宮,落成於民國八十七年。據三鄉的長老吳太平表示,吳有慶當時出力最大。當年,吳有慶原本要出十六萬,有人說要跟他;吳有慶就將整數改一為二,希望帶動大家多捐一些,於是就捐了二十六萬,但要跟的人以為是二十萬。吳有慶的四個兒子也各捐了四萬,女兒們也捐了數萬。捐款者中,以呂吳蔭治捐三十萬最多。捐二十萬的人有吳永種、吳太平、吳慶林。三鄉信眾中,捐十二萬的人有四人;其他有人捐了十萬,有人捐了八萬。捐五千元以上者,芳名都已刻在景山宮的牆壁上。

景山宮大門的嵌字聯刻有:「景泰神靈廣澤被浯島,山明水秀鴻楨匯內洋。」廟中柱聯刻有:「威鎮安溪,惟忠惟義耀青史,靈昭浯島,乃聖乃神福內洋。」窗聯有:「殿宇巍峨,吉星朗照;神光赫耀,瑞靄祥蒸。」「仁里延禧,國泰民安;崇宮煥彩,心誠神顯。」

在慶成植福的榜單中說明,藉著神明的庇祐,希望讓凶星滅跡,災害不侵,並祈求家家丁財兩旺、富貴雙全、財源廣進、商業繁榮、男增百福、女納千祥、老者康健、幼者聰敏、四時無災,八節延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