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農鼓勵學子在各領域勇於衝撞嚐試
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昨日邀請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黃一農教授擔任主講人,講題為「中國的鐵達尼號」,在金門技術學院校內進行,他鼓勵金門青年學子在各領域應勇於衝撞、嚐試,透過相關海域探險史課程了解,讓大家追尋不一樣的歷史,有不一樣的世界觀。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黃一農教授昨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在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所長陳德昭博士的引領下,受邀到金門銘傳應用中文研究所演講,並和學生舉行座談交流。
黃一農教授表示,在探險史課程中安排有十五個歷史故事,這些故事也都分散在每一個角落,今天所講的「中國的鐵達尼號」,故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即西元一八二二年時候,有一艘「德昇」號商船船上載有三十五萬件德化產製的青花瓷器運送到南洋出售,也搭乘近二千名非法移民要到南洋出賣苦力,這艘船由廈門經金門行駛到印尼八達維雅,不幸發生觸礁沈船,死亡人數有一千八百人之多,這起意外事件在印尼雅加達的新聞有報導整個故事的起末,但是金門地區卻沒有人談到這不幸事件,新聞更不用提到報導。出海失蹤多年後,如今沈船處被德國一家打撈公司找到,同時打撈出有三十五萬件德化產製的青花瓷器、許多門大砲,這些青瓷器被拍賣達二千萬美元後事情才傳出,但台灣方面對一百多年前沈船事件是隻字不提。唯有透過荷蘭人的歷史來了解當時的歷史,讓大家追尋不一樣的歷史,有不一樣的世界觀。
民國四十五年在金門溪邊出生、現年五十歲的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黃一農,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副教務長、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清華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無線電天文學博士。歷任清華大學教授、荷蘭萊頓(Leiden)大學胡適漢學訪問講座教授、李遠哲傑出人才基金會講座教授、台北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也是金門人第一位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二十六屆),並成為本屆最年輕的院士。
黃一農的父親黃菁華為福建安溪人,民國三十八年逃難到香港,四十年來金落腳溪邊,成為反共救國軍的一員,與出生后浦南門許氏宗祠附近的許惠芳結婚,並於民國四十五年生下黃一農。民國四十九年黃菁華因調職國防部,舉家遷台。
黃一農清大物理系畢業後,留美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天文博士,在研究天文史的過程中,對歷史發生興趣,十九年前並改行,投身於歷史研究,這種跨領域的研究,讓黃一農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一九八七年回到母校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任教,二○○二年當上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迄今。
他鼓勵金門青年學子在各領域應勇於衝撞、嚐試,他也期望金門能有一群朋友,有概念、有想法、有熱情,為金門打造不一樣的面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