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滄海紀遺非滄海遺珠也慰廬洪受生平著作簡介魯魚亥豕多年來未被發現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特稿報導。
點閱率:1,031

金門的第一本地方志是明人洪受所寫的︽滄海紀遺︾;金門之有史乘,可以說是由此而始。位在金湖榕園內的「慰廬」,就相當於洪受的紀念館。不過,慰廬裡的︿洪受生平﹀,卻把洪受的︽滄海紀遺︾寫成了︽滄海遺珠︾!

︽滄海紀遺︾與︽滄海遺珠︾有三字相同,一字相異,一字之差,其實卻是完全不同的兩本書。

︽滄海紀遺︾等於是最早的金門志,作者是金門的明代儒士洪受(字鳳明,西洪人)。︽滄海遺珠︾是一部詩集,編者疑為明代的沐昂。沐昂是黔寧王沐英的第二子。

︽滄海遺珠︾收錄了朱經、方行、范宗暉、僧大用等二十一人的詩賦;這二十一人都於明代初年流寓雲南。︽四庫全書︾說這本詩集的去取非常精審,有其他詩選所不及之處,因此稱為「遺珠」。

︽滄海紀遺︾成書於隆慶二年(西元一五六八年),但因部分內容佚失,後世曾加以修補,才成為現存可見的模樣。清人黃鏘就曾增補過︽滄海紀遺︾。

明代,金門隸屬同安,稱為浯洲,但丙寅年以前所撰的同安縣志,對金門的相關記載,卻是寥寥無幾,讓洪受覺得有「滄海遺珠」之恨。

洪受很早就有為金門寫別紀的構想,但卻缺少助力。後來,他在京師遇到蔡貴易、李振南和陳遵江等金門同鄉,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協助,才開始將理想付諸實現。他將金門島上的山川名勝、民風習俗、詞翰精華等各種史料,加以蒐集紀錄;希望讓將來的郡邑之志,或國家之史,有所取材。

支持洪受撰寫︽滄海紀遺︾的蔡貴易,是一位瓊林進士;他的獨子蔡獻臣也是進士,合稱「父子文宗」。蔡獻臣是同安壬子縣志的修撰者,他對洪受的滄海遺珠之憾,心有戚戚焉,因此在後來的同安縣志中,把許多金門的山川人物之奇,編進了縣志。

洪受自幼就有奇才之譽,但在科舉考試中,卻沒能金榜題名。他認為,金門的山水雖奇,但真正奇特的,卻是人才輩出,因為在他寫成︽滄海紀遺︾之前,金門就已經在福建鄉榜中締造過「一榜七士」的紀錄。一榜七士是指蔡宗德(生父子文宗者)等七人於嘉靖辛卯年間的福建鄉試,同登舉人。不過,在洪受身後,金門還有蔡獻臣等五人,在萬曆十七年時,締造了一榜五進士的紀綠。用洪受的標準,那更是奇中之奇。

洪受雖然沒有在科甲中登第,但他所撰的︽滄海紀遺︾,卻是金門的瑰寶。他對金門歷史的貢獻和重要性,並不亞於金門歷代的讀書人。

關於榕園的慰廬,人們往往對「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諺語很熟悉,卻未必對洪受的︽滄海紀遺︾有所認知,這是金門以文化立縣和觀光立縣自許的一大憾事。洪受在︽滄海紀遺︾裡告訴我們:人文之奇才是金門真奇,丁少鶴的詩刻是太武山的一奇;但是,到金門的人,未必可以聽到金門的歷史故事;登太武山的人,也很少人看過丁少鶴的詩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