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溪口紅樹林生態大觀園
金門浯江溪口的紅樹林,由於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系,往往是學校鄉土教學和賞鳥研習觀察的重點地區。
「紅樹林」是指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沿海河口的木本植物;紅樹林的中文名稱源自於紅樹林科植物體內含大量「單寧」,在空氣中氧化即成紅色,故稱之。
紅樹林植物為了適應海岸強風及高鹽分的環境演化出胎生、泌鹽腺及氣根等特殊型態。通常在全世界紅樹林植物約有六十餘種,金門由於冬季低溫的限制,真正紅樹林只有水筆仔、海茄苳、桐花樹及老鼠勒四種。
有關觀察紅樹林應注意事項,則在於確定潮汐時間,和適宜的服裝及良好的圖鑑及望遠鏡協助。尤其更要注意確定潮汐時間,一般而言,最佳的觀察時間是在滿潮後三個小時,由於潮水已退得差不多,蟹、貝、彈塗魚等生物正大肆活動的時刻,但是當乾潮一小時後,最好退回到靠岸的地方,因為潮水入侵的速度非常快,可能會令您措手不及。
金門縣林務所為能使學校教育充分運用鄉土教學,也編印有「金門縣森林遊樂區常見樹木解說手冊」,以及有關金門的紅樹林分布圖,均為讓民眾認識金門植物。
紅樹林生長在河、海交接地方潮間帶,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東南亞更是主要的集中區,台灣只是分布的邊緣,竹圍的紅樹林是台灣目前最大片、最有名的,農委會已公告為『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這片紅樹林最主要的作用在它是台灣自然保育的一個前鋒,具有歷史的指標作用。當時台北縣政府希望把這塊土地拿來蓋國民住宅,而保育人士認為紅樹林是我們的國寶,是很重要的生態系,因為那裏面生產力相當高,不能開發,經過長期的論戰後保留下來。
此後保育的活動、觀念才慢慢在台灣推展、落實,這是民國60年代底、70年代初期的事情,也就是說它讓『保育』這樣一個觀念在台灣建立起來。
金門保育觀念則在金門縣政府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等大力宣導,以及不斷透過舉辦活動的傳達保育觀念,漸漸影響了居民,也在青年學子中開展起來。
究竟為什麼紅樹林會這麼受重視?其實,主要在於漲潮時,紅樹林的生育地會淹水而形成所謂的水中森林。而在這河、海跟陸地交接的地方,不僅水、陸棲生物俱存,加上河流從上游攜帶下來豐富的物質堆積於此,亦可以養活眾多的生命。而一個淹水的地方,陸地植物要生存必須有它特殊的機制,如水筆仔粗壯的根裏面到處是空隙,可以保存空氣而不會被淹死,就是它生存的法寶之一。它傳宗接代的方式也很特殊,一般植物於果實成熟後會脫落或散出種子,等待好時機,種子再發芽長成下一代,但是這種沼澤地植物的種子在果實成熟的過程中就發芽了,伸出下胚軸(胚根),在樹上長成一棵小植物,像筆一樣掛在樹上,所以台灣最常見的紅樹林植物被稱為水筆仔。
這種特殊現象即稱為『胎生現象』,跟高等動物懷胎生小孩一樣,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這隻『筆』最重的地方在下邊(胚根前端),最下端又是尖的,掉下來以後直接插在淤泥上,就是一棵新植物。這種現象是淤泥的環境中最佳的著生利器。如果不幸掉下來時是漲潮而被潮水帶走,這樣的一棵小苗可以在海水裏活兩個月以上,足夠飄洋過海,運氣好的話可以到達另一個淤泥環境。因為最重的地方在胚根前端,一個海浪打上來或潮水過來,即會把它扶直、種好。這種特殊的生活史對近代科技文明發源的溫帶人們來說,是充滿驚奇而特別重視,幾百年來一直持續著。
金門既然擁有大片的紅樹林,做好自然生態保育工作自然有其必要,並以豐富的生態系進行鄉土教學,和作為吸引觀光客生態景點和賞鳥重要區域,值得相關單位規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