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拜天公搶頭香傀儡戲熱鬧登場

發布日期:
記者: 金城/陳榮昌報導。
點閱率:496
字型大小:
拜天公搶頭香傀儡戲熱鬧登場

拜天公搶頭香傀儡戲熱鬧登場

雖然才大年初二,不過,為方便子女赴台行程,有些鄉親昨日已進行「拜天公」儀式,並請來「傀儡戲」班酬神祈福,穿著大紅大藍大黃袍子的木偶,鏗鏘咚咚的鑼鼓嗩吶響聲,為新春增添不少熱鬧喜氣。

「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是天公生,亦即玉皇大帝的誕辰日,原本地區鄉親都在農曆正月初九這一天,才展開「祭天」或「拜天公」習俗,但因地區過往許多家庭,家人旅台在外,年初四、五後便得返台回到工作崗位上,或工作、或求學,因此,不少家庭習慣性昨天起便提前拜天公。周到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請來傀儡戲班,演上一齣戲謝天。鑼鼓鏗鏘作響,鞭炮響徹雲霄,讓熱鬧年味翻騰起來,也引來左鄰右舍、大人小孩,齊聚看熱鬧。

拜天公的供品,有葷有素,有的鄉親以雞鴨等葷菜供奉,有的則以鮮花素果表達心意。紅龜糕、發糕等象徵喜氣的傳統糕點,則一樣也不能少。

民間習俗在祭拜天公生時,非常慎重,祭拜時最傳統的儀式是:打開大門,穿戴整齊,並依長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現代一般信眾則往往只有上香祝禱而已。祭拜完成後,先燒金紙,再將天公座一起燒化,之後再撤去供桌。

一般祭拜天公的時間約在農曆正月初九凌晨子時一到(十一點至一點)便可開始,直到翌日清晨七點以前都可,但俗傳因為天公的神格非常尊貴,因此越早敬供越有誠意,有些天公信仰盛行地區的信眾更會慎重的在半夜先於家中敬拜天公後,再前往鄰近的天公廟上香獻敬。

至於拜天公的地點,一般可分兩類,若是家中正廳有掛天公爐的話,可把供桌設於天公爐下向門外的方向,表示向天恭迎天公尊駕降臨;若是家中無天公爐者,則可將神桌設於前門口或中庭向天的方向。

根據出土文物與歷史資料顯示,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劇種。可追溯之年代,一說古代葬禮中用以殉葬的『俑』,與傀儡戲有直接而深遠之關係,至遲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出現偶戲的表演;另一說則為西漢時代,蓋因一九八○年于山東省萊西縣岱野遺址,出土一批西漢墓穴文物,此為目前中國傀儡偶與懸絲傀儡之最早證據。

此外,在歷史文獻方面,東漢︽風俗通︾、唐朝段安節︽樂府雜錄︾、杜佑︽通典︾、︽後漢書︾及︽舊唐書︾等,均有傀儡戲活動的相關記載。至宋代,傀儡戲更為發達,除宮中伎樂外,民間傀儡戲活動也很興盛。

傀儡戲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梁劉昭注︽後漢書.五行志︾引東漢應邵︽風俗通︾:『「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櫑,酒酣之後,續以輓歌」魁櫑,喪家之樂也。輓歌,執用紼相偶和之者』,在喪禮中扮演驅除邪煞,此為傀儡戲原始社會功能。

台灣傀儡戲,俗稱『嘉禮戲』,係隨福建移民渡海來臺,主要來自泉州、漳州及永定地區。台灣南部及金門地區傀儡戲屬泉州系統,而北部地區則屬閩西系統或漳州傀儡之支流。

傀儡戲戲偶結構乃由偶頭與偶身組合而成,故民間有『三十六身,七十二頭』的說法。台灣北部傀儡戲戲偶,偶身長兩尺半,操縱線十一條;南部傀儡戲戲偶,偶身長約兩尺,操縱線有十四條。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