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觀光宜走動態戰鬥題材
金門很好,但是玩的方式卻太靜態了!最好能重新利用現有的軍事設施,規劃一些品質佳、趣味性高的生存遊戲!
一位從事古厝修復、建築設計及活動策劃的人士,昨天偕同妻子,陪著來自臺灣的父母遊覽金門風光。這位設計從業人員,在金門已經住了三年,還經常赴大陸從事公車之旅。
他表示,他們很喜歡金門的環境,但如果金門觀光的客源是在大陸的話,閩南建築的吸引力,可能不足以成為強大的誘因。冷戰時期(臺海對峙時期)的軍事設施,對大陸人民,才是想要一窺究竟的題材。
這位設計業者表示,金門的觀光太過於靜態,如果想要讓金門觀光更加有趣,或許地方政府應該找一處或幾處具有代表性的營區,透過國際招標和競圖的方式,以較高的利潤,吸引高品質的廠商,設計出有品質、有趣味的生存遊戲模式及生存遊戲樂園。
園區規劃設計及闢建後,可以由政府經營,也可以委外經營;初期的遊客,可以以企業單位為對象,辦理員工的自強活動。許多企業會希望以這類活動,凝聚員工的向心力。
這位台籍人士還表示,他常和妻子往大陸跑,他們喜歡公車之旅,例如由廈門搭公車到馬巷,再到同安,然後泉州。每到一個地方,就徒步或做人力車,仔細參觀當地的人文。古蹟設計是他的專長之一,他曾在馬巷參觀安溪師傅的木作;安溪的木作師傅,是非常有名氣的。他發現,大陸地區的閩南建築,在數量和質量上,是遠遠超過金門的;古蹟修復的技術高,人工也便宜,這些也是金門比不上的。因此,即使金門有自己的特色,但如果要吸引大陸的觀光客,閩南文化可能不是最大的吸引力;軍事設施,才是魅力之所在。至於軍事設施的觀光,也不應該只是靜態的展示或解說,否則仍會流於無趣。
這位設計從業人員的建議,雖然只是個人意見,卻具有代表性;有類似感想者,其實不乏其人。民國八十七年,距巷今約九年前,金門縣政府與金門技術學院的前身|高雄技術學院金門分部曾經合作舉辦過「為金門觀光把脈研討會」。出席會議的學者專家,就曾討論過戰鬥觀光資源的規劃與開發議題。
當年,現任東海大學景觀系的教授侯錦雄曾在會中提出:為軍事安全與觀光價值重新詮釋,並尋找一個較有趣的觀光營運機制,以做為金門觀光推展的新策略思維。
按當年侯錦雄提出的策略,內容包括:將觀光環境藝術化。軍民合作開發觀光。觀光巿場區隔化。觀光體驗機會多樣化。他建議讓年老的人回憶挖地道的情景,但要讓年輕人去操作體驗武器,並利用影像模擬技術,提供新奇刺激的遊憩的體驗,或提供雷射射擊遊戲,而且要能避免單調重複。
昨天在金門提出規劃生存遊戲想法的設計從業人員,也曾經在金門技術學院擔任過教職人員;他的想法,與九年前侯錦雄提出的策略不謀而合。九年前,學者專家們為金門所把的脈;九年後,遊客仍感到動態遊樂的不足,這是否意味著金門觀光發展,仍然沒有就地取材,並對症下藥?
當年的時空背景,需要軍民合作;如今,軍力逐漸裁撤,如何保留戰地意象,把它們轉為觀光資源,仍是金門觀光的一大課題。金門應該要越來越好玩,要動靜皆宜,否則就很難有「錢」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