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備門蔗年後啃門蔗過完元宵豬年春節告一段落
過年前,備門蔗;過年後,啃門蔗。昨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過了元宵節,豬年的春節就結束了。趕在元宵節之前,已經有人將應景的門蔗給啃掉了。
甘蔗一節節,節節表高升;門蔗一竿竿,竿竿示佳境。每年過年前,金門民眾按例會買幾對連根帶葉的甘蔗,扛回家當門蔗;因為甘蔗身上有節,長相又很高竿;通過甘蔗門,代表節節高升,漸入佳境。據一些返金過年的鄉親表示,過年擺門蔗的習俗,在臺灣已漸漸不見。
春節擺設門蔗的典故,可能與明代名將戚繼光有關。相傳戚繼光剿倭寇時,老百姓把兵器藏在門後,用甘蔗做掩護,因此成為一種民間習俗。
戚繼光曾在浙江訓練民團(戚家軍),大概就像過去金門的自衛隊。他先在浙江抗倭,後來又轉戰閩粵沿海各地,解除東南沿海倭患。
戚繼光與俞大猶都是明代抗倭名將。明都督俞大猷曾戍守過金門,留下「虛江嘯臥」的遺跡。被稱為「東南才將」的金門武進士邵應魁,曾在俞大猶的影響下,棄文從武。
金門人在春節置門蔗的習俗不知道與戚繼光有沒有關係,不過卻與海盜有關。資深記者顏恩威(現任金門日報社長)多年前採訪新聞時,曾經撰寫過與門蔗有關的報導。他所聽到的典故是:有人藏在甘蔗田裡躲過了「強摃賊」的追殺,心懷感恩,於是就立門蔗做為紀念。這就是門蔗由來金門版。
倭寇是明代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盜。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曾遠至東亞各地,甚至內陸。強盜集團的成員最初來自倭國(日本),因此稱為倭寇,但組成份子卻不限於日本海盜。「強摃賊」是金門人對中國沿海強盜的稱呼;據說「強摃賊」會擄人勒贖,也會先探聽有沒有落番的南洋客要返金,然後再下手。
根據文獻記載,甘蔗在周宣王時就已經傳入中國南方。先秦時代,甘蔗叫「柘」。漢代司馬相如的作品,曾說甘蔗汁有解宿醉的作用(泰尊柘漿析朝酲)。在︽普濟方︾和︽本草綱目︾等藥書中,甘蔗被認有治反胃、潤肺氣、解熱等作用。此外,民間的俏皮話如「頭鬚鬚,尾素素,一喙食,一喙吐」「紅布包白布,一喙食,一喙呸」,都是用來形容甘蔗。
金門本地與甘蔗有關的諺語則有「甘蔗雙頭甜」、「五月節炊月半粿,十一月煮甘蔗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