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古蹟相輝映朱子祠古色古香愈夜愈美麗
從元宵節起一連三天在金城鎮朱子祠(浯江書院)推出的元宵節花燈展覽,數百盞大小型花燈,愈夜愈燈火璀璨,還未到場觀賞花燈的民眾可要把握今天最後一天的機會,到古色古香的朱子祠,感受不一樣氣氛的花燈展。
今年的花燈展覽,是由金指部負責製作大型的坦克主題燈,同時聚合各機關、社團和學校提供數百盞大小型花燈參展,也有古樸的大陸宮燈,讓朱子祠愈晚燈火愈美麗,充滿喜氣洋洋氣氛。
昨日一整天,地區許多學校都安排學生到朱子祠參觀燈展,尤以鄰近學校的中正國小居多,教師帶著小朋友仔細參觀各項展品,也充當「導遊」向小朋友介紹元宵節的各種民俗典故以及燈展的意義性,為小朋友上了一堂「元宵禮俗課」,更重要的是要讓這項傳統民俗活動薪傳下去。
文化局長李錫隆表示,今年的元宵節活動,特別選定於以往辦理花燈展的浯江書院(金門朱子祠)舉行,並展示以前元宵燈會的老照片,相信會喚起金門五六年級朋友的兒時記憶,民國七○年代的小學生每每寫元宵節花燈展的作文時,最後一段結論一定要寫:「雖然現在我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但是要記得大陸還有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同胞!」如此作文成績才可以拿到高分。
李錫隆也表示,今年的花燈展覽展出各界製作以「豬」為主題的大小花燈,並從花燈的故鄉─泉州引進精緻傳統花燈參展,展覽期間從農曆正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七日,如金門縣志記載:「沿街張燈結綵棚,三日夜始罷。」。他說,觀賞花燈是元宵節的重要活動,有「攢燈腳」的習俗,閩南語發音中的「燈」和「丁」同音,「攢燈腳」就是元宵夜婦女朋友們穿梭於花燈之下,取其「添丁」的吉意,所以有「攢燈腳,生男丁」的諺語,金門縣志記載:「人家宗祠懸燈籠,引新嫁娘從下穿過,曰攢燈腳,謂能早生丁男。」今年特別設計了花燈隧道,讓參觀者體驗「攢燈腳」的習俗。李錫隆表示,金門縣志記載:「風雅之士,或作燈謎猜射,宏揚文化。」依循傳統於首日元宵夜在浯江書院舉辦燈謎會,同時也在浯江書院的教室裡有吸管小豬教學活動。金門縣志記載:「小兒剪竹楮為燈,人物花鳥酷肖。」配合傳統民俗,以容易取得的吸管取代竹楮,親自動手製作一個與眾不同的手工小豬飾品。他表示,金門縣志記載:「民間或作舞龍、舞獅遊藝,遊行街市,倍形熱鬧。」為了迎合民間元宵習俗,也舉辦後浦城元宵節提燈遊行活動,途經後浦著名廟宇,金門縣志亦記載:「各寺廟燒巨燭如椽,經月不熄」踩街活動掀起了春節喜慶活動之高潮,增添歡樂氣氛。
李錫隆表示,另有「聽香」的習俗,金門縣志記載:「或拈香僻巷,竊聽人語,以卜休咎,名曰聽香,蓋即古鏡聽遺意。」婦女朋友心中的疑問可藉由「聽香」尋求答案:首先在家中透過擲筊決定「聽香」的方向,以此方向前行所聽到的第一句話帶回家請示佛祖,再以此句話解讀推得答案。
這一次花燈展選在新整修完工的朱子祠展出,更添古樸味。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的朱子祠,金門縣政府經進行大規模的復重建工程後,並配合元宵花燈展對外開放,深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