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洪蘭開講走出教養的迷思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428
字型大小:

大腦是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它並不是定型的,而是可以改變的!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養孩子,要能發揮他的能力,放大他的長處。以前說:從那裡跌倒,就從那裡爬起來;現在卻要說:那裡跌到,要換個地方爬起來!

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博士)昨天以走出教養的迷思為題,在社福館演講,並提出上述的觀點。這場演講是金門縣政府社會局、金門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所舉辦的親職教育活動。(洪蘭的丈夫是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曾經擔任過教育部長)

洪蘭表示,大腦是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大腦是可以改變的!如果孩子的空間能力很好,就應該讓他發展這方面的長處。這邊好,那一邊就不好(反過來說也可以),因此,從那裡跌到,要換個地方爬起來;這樣,孩子就會快樂很多!

要想改正孩子的短處,不要用責罵的方式,而是要放大他的長處,告訴他可以做什麼事。

大腦可以改變,而且是用進廢退的!曾經有一個醫生,告訴一位重度自閉兒的母親(洪蘭的友人),她的孩永遠不會叫她一聲媽;於是這位母親便辭了工作,全心照顧孩子,決心要讓孩子叫她一聲媽。最後她不但做到了,還發現孩子可以把鄧麗君的歌倒著唱,因為孩子有絕對音感。有此一技,在美國就不愁吃穿了。由此可見:上帝關閉了一扇窗,還會為人開另一扇窗─世界上真的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教養本身,是在為將來的人才做準備,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忠誠、正直、公平、正義;教養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因此品德才是最重要的;她引述但丁的話說:「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失,智慧不能彌補道德的空白。」

要啟發智慧,又要培養品德,洪蘭認為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從小說故事給孩子聽;把生冷的教條,化為精彩的故事,進入心中。

洪蘭建議做父母的人:要唸書給孩子,但不要讓唸書變成功課或壓力。她說:︽飛舞的手指︾的作者(華裔神童鄒奇奇;美國文壇小巨人),小時候被父親抱在懷裡,吟詩給她聽;她當時雖然聽不懂,卻覺得很美妙,很高興,很喜悅,也很溫暖。

洪蘭還說:童年很重要,應該要有美好的回意,不要只有升學壓力!臺灣社會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升學壓力;其實,不是每人都適合醫生,唸博士。只要降低慾望,要求得溫飽並不是困難的事。人生最美好的事就是做你喜歡做的事;退而求其次,則是喜歡你所做的事。看到工作的意義,並在做事時加上一份理想,就不會做一行怨一行。

教育要為未來做準備,洪蘭認為,教養孩子,要培養他們快速吸收資訊的能力,以及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但是品德要人品才是最重要的,沒有品德,知識就沒有用了。人生沒有輸在起跑點的問題,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賽;教養孩子,要讓孩子學會「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