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沙道上》傳承母語離故鄉不離原味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特稿報導。
點閱率:486

※阿公、阿嬤的父母話,飄到臺灣海峽的那一岸,還是能保留應有的道地!

一位名叫蔡耒的學齡前男童,雖然與父母長住台灣,卻保有道地的金門腔,只要一開口,自自然然就是純粹的金門話,讓親友嘖嘖稱道父母的用心。

蔡耒的父母是蔡正雄和廖五梅都是教師。蔡正雄是金門人,赴臺求學後,長期定居臺灣;他與孩子溝通時,全用金門話,連保母也被要求盡量配合。因此,現在的蔡耒,一開口就是道地的金門腔,而不是台語腔的閩南話。

手玩中國劍,口吐金門腔;旅台小男童,一身是原鄉!當蔡耒出現在親友面前時,手裡玩的是中國劍,而不是湯瑪士小火車;嘴巴說的是唐三藏和孫悟空,而不是哈利波特;他的名字「耒」,是農具名詞(古代木製耕具上的曲柄)也含有對鄉土的孺慕之情,因為蔡正雄的父母一生務農。

蔡耒的言行,傳承了父執輩懷鄉、重土,不忘本的文化心理結構,讓親友嘖嘖稱好。蔡正雄說,讓孩子說金門話不能用逼的,而是要給他環境。

對小朋友而言,要同時駕馭各種語言,並不困難;因此,金門的長輩們在對小朋友說話時,不需要迎合小朋友,勉強說一些辭不達意金門國語;不如盡情使用自己最擅長的語言,這樣才能把文化、歷史與前人留下的智慧,傳遞給金門的新生代。

不廢詩書離教職不離本懷

※老師可以站起來了!

安瀾國小的師生們在寒假關懷社區時,拜訪了一對退休教師-陳建中和蔡麗珠夫婦。他們原是安瀾國小一對人人稱道的好教師,卻因為陳老師中風,雙雙退出杏壇。

陳建中退休後,原本有許多人生的計畫要去執行,例如從事閩南語(金門話)研究,又例如庭園綠美化。因此,在退休前後,他原本工作五天,周休二日,卻變成工作七天,完全沒有休息日,生活比以前更忙碌。正思積極,他卻突然中風,使得美好的計畫被迫中止。這幾年來,他日日與不聽使喚的半身進行對抗,才逐漸有了起色。

經過四年多的努力,陳建中已經可以不靠柺杖做一些活動,包括單腳站立。他每天運動,看書,一天要運動好幾回。不過,因運動而產生的刺麻和痛楚,並沒有消除,還在考驗著他;距離完全復原,還有許多路要走。

為了照顧丈夫,蔡麗珠不得不割捨自己最熱愛的教職。突然看到來訪的學生,她顯得很高興,一一叫喚他們的名字,還把「小綸綸」擁抱了一下。被稱為小綸綸的梁之綸現在已經三年級,蔡麗珠曾在幼中班時帶過她。

唐朝的詩人杜甫曾寫過一首︿客至﹀的詩,蔡麗珠把它編入一首小調,唱給從安瀾國小來的故人。客至詩的內容如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她的歌,讓舊友及師生這一場重逢,顯得更加感性。夫婦兩人苦中作樂,困中不廢詩書的修養和情致,讓師生及到訪者感動而且受益良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