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將軍廟環境美化成烈嶼觀光景點
烈嶼鄉上林村李府將軍廟,自開放觀光以來,已成為小金門重要之觀光景點。最近,烈嶼鄉長林金量又向中央爭取新台幣六百多萬元來美化海灣的週遭環境,結合軍方遺留下來的碉堡工事遺跡,闢建成一處具休閒又有軍事特色的海濱公園,放眼眺望近在咫尺的大陸壯麗山河,為上林將軍廟更添一處風景。
林金量也感謝金門縣政府對於離島小金門各項建設的支持,讓小金門建設成果愈來愈好。
林金量指出,該海灣處稱為「將軍宮港」是有源流,烈嶼山脈分南北二系,南邊山脈,經福上山行之獅尾鬚而止,成為斷崖,崖下形成一天然港灣,因上建有「將軍廟」,故稱為「將軍宮港」。港坐東朝西,背山面海,呈布袋狀,港道內深外淺,並匯烈嶼島西之水,水源自陽山,經南塘、后井、中墩而入,終年盈滿,魚蝦豐富。港之面積涵蓋今之沙岸、公園及停車場等地,可容納帆船數十艘,是一天然避風港。林金量說,昔日之港,為上林與廈門貿易和漁撈船之停泊港,颱風來襲時,大陸的三桅竿釣船、烈嶼鄉湖下、羅厝的白底魷魚船,都進港避強風巨浪,斯時,帆幡雲集。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對峙,港區因適宜敵軍登陸,成為第一線軍事基地,駐屯以重兵,故重重佈雷,深溝高壘,成為嚴密的軍事管制區。嗣後因逐次圍海築堤,興建「陵水湖」,將廢土傾入港中,港因此淤塞,成為一狹小灣澳,至七十四年初,駐軍為防敵軍兩棲登陸,改築成混泥土戰壕,並將原港口改道向南,建水閘,以調節儲水量,此即為今貌。
林金量表示,李府將軍廟,位於上林村下林蚵港部隊營區據點內,下林蚵港灣澳與對岸大陸近在咫尺,天氣晴朗時可清楚看到對岸的建築物,在過去國共對峙期間,據點內鑿建佈滿地下坑道以及碉堡,海域也佈下地雷,重兵駐守,可說是軍方重要的軍事要塞,讓敵人無法越雷池一步。斯時,該據點是屬軍方管制「禁區」,並不對外開放,僅開放上林村民到李府將軍廟拜拜以及進行各項廟慶。村民到海邊拿海蚵,也是要有軍方的「通行證」才能順利進出。
他說,隨著兩岸情勢的緩和,八十一年解除戰地政務後,雖然該據點營區還是有駐軍駐守,但是已經解除「禁區」的管制,民眾可以自由的進出。李府將軍廟的神威遠播,各地善信絡繹不絕的來到李府將軍廟拜拜,香火不斷。民國82年開放「小三通」之後,小額貿易頻繁,海灘忽然熱絡起來,上林村民聚集廟前廣場販售經由小額貿易而來的大陸物品,及地方著名特產,頓時成為一處觀光景點,讓傳統農村有了商機,非常熱鬧。
為了提升該處觀光販售區的門面,鄉公所也為攤販用鋼鐵結構搭建一處販售區,讓攤販做生意,同時也整建美化「李府將軍廟」周遭環境的景觀以及整建步道,讓「李府將軍廟」成為小金門旅遊必安排的觀光景點。
這幾年,又隨著部隊的裁撤,昔日重兵屯守的軍事要塞,也成為軍方閒置的營區,為了活化該處的軍事遺跡,鄉長林金量向中央爭取了六百多萬元來進行城鄉風貌改造計畫工程,不僅完整的保留軍方所遺留下來的「銅牆鐵壁」碉堡以及營區坑道,還陳列了坦克等軍方武器,同時美化鄰近海灣的環境,在既有的港道築拱橋,並闢建涼亭,種植花草,闢建成一處具休閒又有軍事特色的海濱公園,讓烈嶼鄉又增添一處遊憩景點,也為上林將軍廟更添一處風景。
上林村長林建進也表示,李府將軍廟,主奉李府將軍,及廠官爺、檔境爺,明朝中葉所建,七十年十二月重建,七十二年奠安。廟址座北朝南,一般傳聞李府將軍為一出現在元明之際的遷移官,文武兼備,遷移至烈嶼墾荒畜牧,其仁慈輔民如子,且具神力足以抵禦海盜,據說李將軍能呼樹葉為兵,嚇退海盜,深得人民愛戴,後人遂於其登陸開墾處或海盜經常登處建廟,感恩其義行,定期祭悼。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三日為李將軍的千秋日,上林村民輪值香頭要負責作醮之一切事宜,村民及各地善男信女均紛紛前來祭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民國47年的八二三戰役,對岸發射數萬砲彈砲擊大小金門,將軍廟卻毫髮無傷,令人嘖嘖稱奇。廟前廣場有蓊綠巨大的老榕樹及木麻黃,海邊更可放眼眺望壯麗山河,偶爾也能見到大陸漁船或觀光船遊於海上,或許這也是受到李府將軍廟的庇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