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兒女打電玩或上網惡習不能以防堵方式
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靠防堵是沒有用的;要去除某種行為,必須用別的行為加以取代。例如要把沈迷在打電玩的孩子帶出來那個情境,就必須為孩子找到更有趣,同時也對孩子更好、更有益的活動來替代。
這個月上旬,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博士曾應邀到金門講授教養孩子的「撇步」。她表示,打電玩並不完全是壞事,根據一九九二年紐西蘭所做的研究,人類的智商是一直在增加的,但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在空間推理的部分,而不是語文能力。空間推理能力的增加,有時候就是拜打電玩之所賜!
洪蘭自己所研究也顯示,打過電玩的美國學校學生,在「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的答對率,幾達百分之九十九,另一組沒有打過電玩的非美國學校學生,答對率卻偏低。
實驗發現,電玩可以增加玩者的空間推理能力和類比推理能力等等。以洪蘭自己的經驗為例;有一個題目:馬對應的數字是四,蝦對應的數字是八,天平(天秤)對應的數字應該是多少?洪蘭想到的答案是二,但他的孩子答的卻是零;結果零才是正確的答案,因為馬和蝦都是動物,天平卻不是。這就是分類的能力;洪蘭認為,打電玩的小朋友,類似的分類能力比較好。
不過,太沈迷於電玩或網路世界,還是會有許多不良的影響。有些人在真實世界中受挫,可能會利用電腦網路,沈浸在虛擬的世界中,無法自拔。
電玩或網路的使用,有正反兩面的影響,但若一味用防堵的方式去阻止孩子上網,必然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因為人是動物,不是植物,在這裡不能打,就會到別處去打;白天不能打,夜裡可以偷偷打。洪蘭認為:教育政策規定學校五十公尺內不准設電玩店,那根本是沒有意義的。
洪蘭曾遇過一個案例,有一個學生因為睡眠失常就診;經過追查,這個學生為了打電玩,每天半夜兩點起來,五點才睡。他功課還是保持得很好,因此得以瞞過家人,繼續天天打電玩,但最後卻出現了副作用。因此,一味禁止或防堵某些行為是沒有用的,必須找對方法,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而且還要訓練孩子自律、自制的能力。
美國加州有一位病理學教授,由於妻子比他還忙,因此平日都是由他負責教養孩子。有一次,這位教授請了半年假到英國;回家後,發現孩子竟然背著媽媽,在爸爸不在家的那幾個月,沈浸在電玩中,而且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這位教授只好再請一個月的假,希望矯正孩子的行為。他向學校表示,如果不能准假,他就要辭職了,因為孩子才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投資!
於是,他帶著孩子到大峽谷去渡假、狩獵,並允許孩子帶著電玩一起去。不過,在那一個月中,父子倆每天從事許多好玩,但必須耗費大量體能的活動;每天一回到營地,孩子只求呼呼大睡,已經沒有餘力玩電玩了。同時,孩子也從射箭中得到樂趣與滿足,因為他的箭術一再受到父親的讚美。假期結束後,這位教授贊助學校,成立了射箭社團,還把孩子的同學找來一起參加。孩子有了新的興趣,就不再沈迷於電玩了。
洪蘭表示,由此可見,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以讓孩子覺得更好的行為來取代,卻不能用防堵的方式。同樣的,要讓孩子喜歡閱讀,喜歡做功課,就要讓閱讀與功課變得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