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道上〉黃玉華甘願拖磨 蔡淑靜一麵之施
■任人笑貧,甘願拖磨;吃苦耐勞,成了楷模!生肖屬羊的黃玉華,今年七十一歲。本月中旬,由老伴張心富陪同,接受模範婦女表揚。
黃玉華二十一歲嫁給張心富,當時她的娘家不收聘金,也「沒吃肉」(聘禮),連丈夫的長相也是花轎抬到夫家之後才知道。從那時起,夫妻就同心同德,過著共貧共苦的日子。
黃玉華為丈夫生了九個子女。兩個在洋山生;五個是八二三砲戰後,躲到汶水頭娘家出生的-他們曾為了躲砲彈,在後水頭(汶水)住了十三年;最後一對雙胞胎則是重回洋山之後才生的。
當年沒田又沒屋,夫妻倆靠著採蚵為生,兼或幫人打零工賺錢,一天只賺二十元。就這樣,任人笑,甘願拖,日子還是撐了過來。
如今,老夫老妻,終於蓋了新房子,算是苦盡甘來;雖然一部的錢還是借貸的。
過年期間,只有一個女兒帶著外孫回來。子女們並沒有團聚,一方面是機票難買,一方面是機票太貴,讓兒孫們無法在團圓的日子回家。不過,黃玉華還是笑口常開,真是一位不怕苦日子折磨的青蚵仔嫂。
浦山里在推薦黃玉華的資料表上是這麼寫的:黃女士現年七十一歲,個性隨和,品德端正,與丈夫鶼鰈情深,攜手扶持近半世紀,育有三男六女。早期家境困苦,自己縮衣節食,希望給予子女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快樂。老大現任職於台灣某報社,老二前往大陸發展;女兒均有良好歸宿。在鄰里之內遇婚喪喜慶,都能主動幫忙。黃女士為人處事深受鄰里讚揚,堪為楷模。
■麵線長長,恩情久久;一碗之施,半世相厚!山后民俗村的老婆婆王蔡淑靜,曾經憐惜一位經常吃不飽的阿兵哥,便天天為他留麵、留飯。將近五十年了,這位曾受一飯之施的阿兵哥,一直和老婆婆保持聯繫,還認了乾媽;今年過年也沒忘了向乾媽拜年。
民國一年出生的蔡淑靜住在山后民俗村,經常會有觀光客邀求與她合影。她是中堡王家的第四代,在族中輩份最高,年歲最長。她的公公是王敬從,與民俗村的起造人王敬祥是同胞兄弟。她與丈夫王奕庭(已故)養了一子一女。
民國四十七年,時年二十一歲的洪水池因為抽中「金馬獎」,來到金門當兵,被派到山后一帶挖坑道建碉堡。由於體力大量消耗,他總是吃不飽,因此常去蔡淑靜家的「柑仔店」買餅干。
蔡淑靜對這個瘦巴巴的小兵起了憐憫之心,就在廚房留了一碗麵線,要他自己去吃。在蔡淑靜心裡,她認為軍中的飯裡什麼都有,砂子、石頭::,因此才讓阿兵哥無法下嚥。
阿兵哥退役返台後,感激夫婦兩人的厚愛,持續與他們通信;有一段時間,蔡淑靜遷居台中,阿兵哥還從彰化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登門道謝。後來,兩人就認了乾媽和乾兒子。
蔡淑靜回到金門後,阿兵哥偶爾也會重回故地拜訪。這一段佳話,曾在臺灣報導過(自由時報彰化報導)。
蔡淑靜眼耳都還很靈光,去年此時,曾被醫師誇過;不過,她前一段時間踣頓,還沒完全復元。自己不舒服,擔心的卻是孫子的感冒要不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