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大陸書畫名家鄭晨鐘:金門是我的故鄉

發布日期:
記者: 蔡家蓁/專訪報導。
點閱率:568

「金門是我的故鄉!」金門籍的大陸書畫名家鄭晨鐘闊別故鄉數十載,提起金門依然感動莫名,他回憶在金門執教的日子,接觸到金門人的善良與熱情,直說這是他對金門最深刻的記憶,如今可以順利回到他的故鄉辦展,他開心的說,總算一圓夢想!

鄭晨鐘在國外與大陸都是相當知名的書畫家,八十四歲高齡的他對外都稱自己是金門籍,因為他對金門有一份深刻的感情,鄭晨鐘一九二三年出生在大嶝,一九四五年來金門任教,第一份工作就是當斗門何浦國小的校長,雖然名義上是校長,但他是「校長兼打鐘」,一點也不輕鬆。

鄭晨鐘笑著說,當時是抗日戰爭過後,雖然日本有在金門辦日本學校,但基於愛國情操,那個時期的家長都不願將孩子送去學校接受日本教育,於是十七、十八歲卻還目不識丁的年輕人一大堆,但是老師又很缺乏,全校有五十多個學生,只有他一位老師(身兼校長),常常是連上課都在「趕場」,一班安排自習、另一班上課,而他就在兩班間穿梭,還身兼國文、美術各種課程教師,相當辛苦。

此外,晚上還要教導附近鄉民識字,關心教育的他,每週固定排時間作家庭訪問,與家長溝通,簡直是一天當好幾天來用;認真、用心的鄭晨鐘相當受到鄉里肯定,大家對「鄭老師」、「鄭校長」的讚許不斷。

在與泗湖的小姐歐玉旋結婚後,他又到烈嶼的學校任教一陣子,因為國軍撤退到烈嶼學校去,於是學校被迫解散,他也在友人的介紹下,金門、廈門兩地教書。兩岸隔絕時回了大嶝(現廈門市翔安區轄),這一別金門,就是五十個年頭。

與金門闊別數十載,鄭晨鐘說,金門雖然建設進步很多,但濃郁的感情與記憶中相同,金門人還是這麼善良、熱情,治安良好,他提到,上次來金門參加建縣九十週年慶時,因為證件不慎遺失,當時相當緊張,但領隊卻跟他說,「安啦!在金門東西丟掉,還可以找回來」,果真一、二個小時後,就有人將證件送回來,讓他印象深刻。

他也推崇,近年來金門的發展快速,讓許久未回家鄉的夫人歐玉旋感觸相當深,頻頻說都快認不出來,不過閩南式建築依然維持的相當好。

繪畫已有一甲子功力的鄭晨鐘說,畫畫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至今他依然每天都要作畫,一天不畫,就覺得很難受,不過這份執著,卻沒有傳承到他的孩子,鄭晨鐘苦笑的說,他共有五男二女,但大部分都學做生意,對畫畫卻沒啥興趣。

鄭晨鐘指出,以前在金門教書的時期很喜歡畫人物,但隨著歲月增長,現在的畫作以山水為主,像這次的展覽,包括地區的海印寺、文台寶塔等名勝都入畫。

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精的鄭晨鐘,以山水畫見長,有二十多次在全中國大陸各類比賽中獲獎紀錄,作品廣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等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

鄭晨鐘現為翔安區書畫協會顧問,也是廈門市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山東薛城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書畫藝委會名譽教授、香港東方文化中心研究部研究員、北京藝術交流中心會員、現代民族書畫協會理事、福建省美術協會會員、中國文人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世界書畫家華北協會理事、世界藝術家協會中國書畫家分會會員、中國亞細亞藝術研究院中外書畫鑑賞家,二○○○年八月榮獲「世界金獎藝術家」榮譽稱號。

鄭晨鐘還有一項絕活,原來他是手繪毛澤東瓷像章的好手,據瞭解,「文化大革命」時期,福建德化縣生產的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瓷像章,瓷質好、頭像清晰逼真,不少像章還繪上寓意深遠的山水圖案,這些精美的手繪像章中,有不少就是出自鄭晨鐘之手。

鄭晨鐘於一九五五年申請到德化新建瓷廠,開始了他的陶瓷藝術生涯,到新建瓷廠彩畫車間後,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很快就熟悉了陶瓷裝飾的藝術技能。

一九五七年,繪畫藝術精湛的許英三到該廠後,鄭晨鐘又虛心求教於許英三。此時,鄭晨鐘已經十分擅長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的藝術創作,尤其擅長瓷板繪畫,他善於根據陶瓷器型的不同,精心設計出許許多精彩妙絕的圖案,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一九五九年,鄭晨鐘與許英三、鄭俊雄等人,承擔瓷器的設計、彩飾任務。他根據德化瓷質地潔白細膩、胎薄透明等特點,運用中國畫技法,飾以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等,畫面雋永雅緻,筆墨嫻熟蒼潤,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與極高的藝術水準。燒製彩飾完成後,共選送九百多件赴北京展出,其中包括大小花瓶、筆筒、映影杯碟、鳴翠酒具、沁芳茶具、餐具、咖啡具等,展出後全部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如今已全部成為珍品或國寶。

鄭晨鐘在新建瓷廠主要負責彩繪工作,創作出許許多多的陶瓷藝術作品。他還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參與創作了大量的毛澤東瓷像章,尤其是手繪章,如今已成為像章收藏愛好者孜孜以求的珍品。

鄭晨鐘回憶當年的創作歷程表示,剛開始都是直接貼花紙的,看起來比較單調。為了從不同角度表現出毛澤東豐富多彩的形象,於是嚐試將這些像章,採用手繪的方式,配上毛澤東的詩詞和故居,並以南湖會議、二萬五千里長征、遵義會議、天安門等,作為瓷像章的題材,德化瓷質潔白,配上精美的詩和畫,既新穎,又別致,備受人們喜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