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清明墓田祭祀敲鑼叫喚囝仔參與儒林衍派金砂張氏有此習俗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沙報導。
點閱率:428

鑼聲鏜鏜喚囡仔,馨香裊裊祭祖先;看孩童,一拜,再拜,三、四拜,既得墓粿又得錢!清明祭祖,儒林衍派「金砂」張氏的墓田祭祀,依習俗要敲鑼叫喚囡仔或囝孫一起參與,參加的小朋友都可以分到墓粿和錢幣。

金門地區慎終追遠的活動包括祭祖和掃墓。祭祖又分春祭和秋祭。金沙地區的祭祖活動,有清明和冬至兩個大節;掃墓則是在清明舉行。

清明時節的掃墓或祭祖活動,各姓氏的日子不一;金砂張氏各項祭祀活動,在戰地政務時期,曾配合政令做過調整,掃墓和祭祖每年都是在四月五日,也就國定假日-清明掃墓節這天舉行。

儒林張氏的祭祖活動保留了傳統儒家的獻禮,特色之一就是以駢四驪六,彪蔚摛豔的祝文,昭告於祖墳之前和宗祠之內。

昨天上午九點半,儒林張氏在金沙國中往忠孝新村方向的牆外舉行祭祝活動;這裡有二房始祖張允三的墳塋,另有長房二世祖張義福與二世祖妣的墳塋。

昨天的祭祀,先祭長房始祖,後祭二房二世祖。祭祀即開始時,二房族人張璋全、張金溫、張金福、張炳炎、張國賀與當值子弟張延鵬、張延森、張雲勇、張雲山、張璉福等,在祖田準備俎豆之事;張金福看到參與者只有大人沒有小孩,說:好像少了一些氣氛;張炳炎便拿起銅鑼鏜鏜地敲將起來,希望住在附近的族人和囡仔能聞聲而至。張炳炎敲畢,又著人拿到村子裡去敲,果然有一群小朋友聞聲出來看熱鬧,於是銅鑼就被交給小朋友,讓小朋友打著順風鑼,一路把一票人帶到祖墳前參加祭拜。

在祭拜祖墳之前,必須先祭祀后土。儒林張氏祭祀后土的祝文如下:「惟神秉正,仁惠體天。功宣土德,綏鎮墳田。威靈赫赫,福祚綿綿。庇茲馬鬣,護此牛眠。佳城永固,陵寢安然。冥陽感戴,神德敷宣。絜陳酒帛,肅薦菲筵。伏冀昭格,俯察誠虔。」

張氏墳塋金門各姓的墳田一樣,立有后土碑,目的是希望得到后土之神的保護。祭文中的牛眠是指風水寶地,典故與晉人陶侃有關-陶侃的父母死後,家中的牛異於尋常地臥於山崗之上,為陶家指示了卜葬的吉地。馬鬣也是墳墓的代名詞,因為舊時墳墓的封土,形狀就像馬鬣。

張氏清明謁祭祖墳的祝文內容如下:「黃鸝正囀,紫燕初飛。青山疊疊,綠水漪漪。春郊馬鬣,瞻摩豐碑。緬懷祖澤,承烈丕基。祥開百世,慶衍千支。貽謀悠裕,繼述雍熙。人文競秀,燕翼交輝。勤耕勤讀,有守有為。經綸濟世,道德匡時。嘉庥福蔭,延慶流徽。克繩訓迪,永篤孝思。家聲大振,宗政宏規。清明令節,孺慕依遲。恭申謁祭,賦感陳詞。懇誠上格,肅晉清卮。仰欽赫鑒,垂祐是祈。」

掛墓紙,焚香楮,獻酒饌,拜后土,祭祖先,燃金箔,放鞭炮,當祭祀祖田的儀式禮成圓滿之後,長輩們將供桌上圓圓的墓果和圓圓的錢幣分散給參加的小朋友;他們是:張詩穎、張詩涵、張博昇、張博彥、張又昇、張祐瑋、張琮翊等。張詩穎才國小二年級,抱著二歲的弟弟張琮翊參加祭儀。她自己曾在學校跌得鼻青臉腫,臉上還帶著傷,但抱著弟弟時,倒是很有保母穩穩的架勢,完全沒有險象環生的現象。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小孩參加掃墓活動,可以叫做「揖墓粿」;這種活動,在很多地方已經完全消失了。

祭拜墳墓之後,儒林張氏在沙美宗祠還有祭祖和吃頭活動,並邀請其他地區的張氏族人參加聯誼。在清明節當天的掃墓、祭祖、吃頭活動,儒林張氏的儀節是一整套的,比起許多氏族來說,禮儀相對較為完備。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