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來論〉金門縣長緣何倡議成立《金廈和平特區》

發布日期:
記者: 黃國棟報導。
點閱率:1,386

二○○六年十一月六日,金門縣長李炷烽在縣議會上做專題報告時,提出規劃在金門設立「一國兩制試驗區」,成立「金廈和平特區」。該構想一經提出,立刻引起兩岸的高度關注和熱烈的反響。

事實上,金門縣政府之前曾多次提出「金門經濟特區」、「和平實驗區」、「金門廈門經濟特區」等類似設想,此次李炷烽倡議成立「金廈和平特區」,絕非突發奇想,是在經過多年的深思熟慮和實踐摸索基礎上,整合以往規劃提出的大膽設想,其核心思想就是依托廈門,推動金門經濟繁榮,為民眾帶來和平與發展。

為長期停滯不前的金門社會經濟尋找出路

  由於民進黨當局執政無能,不僅島內經濟萎靡不振,金門經濟更是止步不前。二○○○年民進黨當局上台後,極力漠視金門建設,在建設金廈大橋、改善供水設施、完善醫療條件、排除地雷和銷毀廢棄彈藥等方面百般拖延。如台當局祇管大量裁撤駐軍,卻不管善後配套設施,使長期依賴駐軍的傳統商家生意一落千丈,生計難以為繼。空置營區無人看管,百姓及牲畜經常觸雷而死,廢棄炸彈接連發生爆炸事故,嚴重威脅了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由於駐軍移防頻繁,交接不清,以及潮汐作用、海岸線變化等因素,使得金門雷區難以摸清,排雷進度極為緩慢,成為影響金門開發投資、發展觀光旅遊的主要障礙之一。

在全面開放「小三通」問題上,台當局也是極力設限。由於經由「小三通」往返兩岸的台商祇是匆匆過客,對金門經濟發展的帶動有限,因此,金門地方強烈呼籲當局全面解禁,提出祇有開放與大陸地區的交流,讓兩岸的人、貨可以自由出入,讓台灣民眾不限戶籍和所有台商都能經由「小三通」往返兩岸,才能推動經濟發展,造福百姓。如李炷烽就多次指出,大陸每年有近千萬人到廈門旅遊,如其中一成能來金門,對金門的旅遊經濟發展將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並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但民進黨當局一直以所謂「安全威脅」為由,阻撓全面開放「小三通」,金門民眾對此是既憤怒又無奈。

由於民進黨當局的無心和無能,加上受限於地域狹小、資源匱乏、遠離本島等劣勢,金門地方建設長期停滯,基本沒有大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也在低層次徘徊,都市、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非常落後,主要財政收入幾乎完全靠金門高粱酒苦苦支撐,人均生產總值僅有台灣島內的六成多,與一水之隔的廈門也形成極大的落差,民眾在心理上很不平衡。

既然寄托當局無望,金門祇能把發展經濟、推動建設的希望放在廈門身上。近年來,金門縣政府多次提出「金門的希望在廈門」,要求與廈門發展「更緊密經貿關係」,依托廈門發展地方經濟。二○○二年金門縣政府總體發展規劃就提出了「資源互補的金廈生活圈」,計畫從能源、醫療、環境、治安、水資源等方面全方位加強合作,充分利用廈門醫療資源解決看病問題,用九龍江的水解決缺水難題,用漳州電廠的電降低生產成本。在金門縣政府的接待室裡,公開懸掛著一幅「金門與廈門地區關係圖」,顯示金門對依托廈門發展經濟的高度期待。

成立金廈和平特區是金門民眾的共同呼聲

這幾年,廈門與金門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發展十分迅速。由於金門和廈門之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即使是在對峙緊張時期,金門的農副產品和日用品多數是廈門等沿海地區直接供應的。近年來隨著「小三通」的開放,金門地區與大陸的經貿往來與民間交流更加密切。從金廈「小三通」往來人數看,由二○○一年的二萬人次,增加到二○○二年的五萬人次,二○○三年急劇攀升十六萬人次,二○○四年突破四十萬人次,二○○五年又超過五十萬,二○○六年預計將突六十萬人次。兩地民間的宗教、文化、經貿等交流絡繹不絕。從一九九六年起,金門工商界人士每年都組團來參加「九‧八」投洽會。

「小三通」開放後,民眾往來極為便利,不少金門民眾看好廈門的發展前景,紛紛到廈門開辦企業,購房置業,目前投資總額超過二億美元。其中單是在廈門投資房產保守估計已有五千多件,到大陸銀行開戶存款的金門民眾也超過三千人,每年流入大陸的資金估計高達數億元新台幣。到大陸就讀的金門學生日益增多,目前在廈門就讀的金門學生有三十多人,一名在廈門藝校就讀的金門學生還加入共青團,轟動島內。兩岸通婚的案例也越來越多,嫁到金門的大陸新娘將近千人。

由於從交流交往中受益匪淺,發展兩岸關係、推動兩岸經貿合作更成為金門民眾的共同心聲。包括歷任金門縣長、民代等地方政要多次提出成立「兩岸貨品交易中心」、「和平實驗區」、「金門廈門經濟特區」等主張,金門縣政府多次組團前來大陸,與福建省相關部門探討加強經濟合作問題。二○○一年三月二日,李炷烽就以「金馬地區兩岸交流協會」負責人的身份,與「廈門市兩岸交流協會」簽訂了︽關於加強金門與廈門民間交流合作協議︾。為了加快融合,二○○三年金門縣政府研究在廈門與金門之間架設「金廈和平跨海大橋」,二○○四年又提出興建金門至廈門大嶝的「金嶝大橋」方案,為委托民間機構進行可行性論證,為建立「金廈經濟圈」預做準備。此次金門縣長倡議設立「金廈和平特區」,實際上是反映金門民眾希望加快融入廈門經濟生活圈的共同呼聲,是金門主流民意的體現。

建立金廈和平特區為金門帶來和平希望與心理安全

  除了依托廈門發展經濟外,李炷烽提出「金廈和平特區」的目的,還希望借此推動兩岸和平、擺脫戰爭陰霾。由於金門地區長期飽受戰爭之苦,民眾對戰爭有切膚之痛,渴望和平,痛恨戰爭。從上世紀七十年末炮擊完全停止後,金門民眾都非常享受來之不易的和平。據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金門民眾對生活現狀普遍表示滿足,在島內「快樂城市」評比中多次位居前列。

對和平的珍惜,使金門民眾非常擔心「台獨」引發戰爭,對民進黨的「正名」、「公投」、「制憲」等「台獨」主張深惡痛絕。二○○二年八月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後,金門民眾就痛罵「阿扁又亂講話,把金門推向火線,第一個倒楣的就是金門,台獨祇會害死金門人」。在二○○四年台灣大選前後,金門縣長李炷烽多次重申「反台獨」的堅定立場,強調當「台獨」引發戰爭後「大陸也應認清事實,金門鄉親是反對台獨的,這場戰爭與金門無關,不應該涉及到金門」。當時他在縣議會做施政報告就公開表態,如果台當局宣佈「台獨」,金門不妨實施符合金門利益和前途的「一國兩制」。對台當局推動所謂的「公投」綁大選,金門民眾也是強力抵制,金門的村里長還一致通過不領「公投」票的決議,全面號召民眾拒領「公投」票,並呼籲數十萬旅台金馬民眾投票支持連宋,避免陳水扁連任。「台獨」勢力在金門進行的各種分裂、反共活動都遭到外島民眾的唾棄。二○○五年三月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後,陳水扁當局操縱舉行了「三二六遊行」,金門縣長、議長都明確表態拒絕參加。「台獨」勢力在金門舉行的「反飛彈」、聲援「五百萬人退出共產黨」等挑釁大陸的遊行活動,最後都因乏人響應而草草收場。

除了堅決反對「台獨」外,金門也希望發揮特殊的地理位置,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許多金門政要多次公開表示,兩岸本是一家人,是血濃於水的關係;兩岸同文同種,豐厚的感情是無法分割的;金門介於兩岸之間。金門人比台灣更瞭解大陸,也比大陸更瞭解台灣;因此,金門可以做兩岸交往的橋樑,也可以做兩岸溝通的使者。因此李炷烽在提出「金廈和平特區」時,強調盼望能奠定兩岸永久和平的基礎,期待本屬一家人的金門、廈門,共創經濟互補、繁榮進步的未來。

總的看,「金廈和平特區」的提出,深刻反映了金門民眾要和平、求發展的迫切心態,也體現了金門民眾要求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統一的良好願望。祇不過,在民進黨當局沉迷「台獨」痴夢難以自拔、藍綠陣營深陷對抗泥沼的狀況下,要想實現「金廈和平特區」的構想,恐怕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本文作者為福建省台灣研究會副研究員)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