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浯島城隍廟會縣府計畫招訓解說員
農曆四月十二浯島迎城隍廟會又將來到,縣府刻正計畫招訓解說人員,並研擬相關慶祝活動,農曆四月十二迎城隍究竟如何而來?
據地方文史工作者楊天厚、林麗寬研究,清康熙十九年(公元一六八○年)總兵陳龍將邑治遷往後浦,城隍也在該年的農曆四月十二日這天分爐到後浦西門「浯島城隍廟」。為了紀念四月十二日的遷治特殊意義,改訂該遷治日為城隍爺的生日,三百多年來,「四月十二迎城隍」便成了後浦甚至是整個金門的年度盛事。
「城隍」之名早在「易經」之中就有記載,唐以前的城隍一般都定位為城池的守護神,唐以後才由自然神轉變為人格神,且由忠臣義士出任。明太祖朱元璋則是將城隍信仰予以制度化的第一人。他曾將全國各地的城隍神爵級化,敕封京都及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這些和他淵源較深的城隍為王爵,秩正一品。其他各地的府、州、縣城隍則序依敕封為二品的威靈公、三品的靈佑侯、四品的顯佑伯,金門城隍因屬縣治,即可稱為顯佑伯。
當城隍是有條件的,他必須是生前勤政愛民,有功於當地的地方官;他必須是開發當地,著有勞績的功臣;他必須是不畏權勢,為人耿介的正直人士;他必須是積善行孝,濟弱濟貧的行善者;他必須是生有異能,能造福鄉民的靈異者。
楊天厚、林麗寬表示,金門城隍廟共有三處,位處金沙鎮田浦村的「泰山廟」又名「東嶽泰山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廟中供奉的城隍爺與城隍娘是由山東省分火而來,在爵級上屬「都城隍」,因此,一般信眾才會說「東嶽城隍最大」。
另外二座縣級城隍廟,則是金城鎮金門城村的「古地城隍廟」與金城鎮後浦的「浯島城隍廟」。
楊天厚、林麗寬認為,起建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的「古地城隍廟」,應是金門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城隍廟,金門城「古地城隍廟」迎城隍的神誕時間是農曆五月十七日,後浦「浯島城隍廟」則為了紀念四月十二日的遷治特殊意義,而改訂該遷治日為城隍爺的生日。
四月十二日迎城隍可說是金門廟會中規模最大、動員能力最強的。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以前的城隍巡境活動,每逢閏年即會擴大舉行,謂之「大迎」,遊境隊伍不但繞行金城鎮城區四個門里,還會遠及城區周邊十三個村落,期間長達三天。至於「小迎」則僅限於城區,分別由東、西、南、北四個門里負責輪值當「爐主」。
國軍進駐金門以後,「大迎」盛況不再,一般都以「小迎」慶祝。「小迎」的繞行路線,由東、南兩里境輪值出任爐主時,從西門里出發;由西、北兩里境輪值時,則由南門里出發。
由西門里出發的路線依序為:外武廟、光前路、莒光路、關帝廟、中興路、中正國小、民權路、縣政府、民生路、中興路、北鎮廟、北門福德宮、昭德宮、模範街、珠浦東路、代天府廟、莒光路、欽旌節孝坊、靈濟古寺、中興路、南北西街福德宮、睢陽廟、民族路、珠浦南路、天后宮、禹帝廟、網寮、折回城隍廟。由南門里出發的路線則剛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