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李玲玉把音樂治療知識帶到金門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876

專長在幼兒音樂治療的音樂博士李玲玉,把「音樂治療」的知識帶到金門,為親師生們進行示範。當吉它的和絃一撥,小鐵琴與鈴鼓一和,教學活動伴隨著音樂進行「慢飛的天使」們便一一打開心扉,眉飛色舞,似乎要與無翅而飛的樂聲一起翱翔。

音樂治療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已逐漸被用來治療特殊兒童的情緒障礙、學習障礙、聽覺訊息處理異常、過動症、肢體動作協調障礙、視覺障礙、自閉症等。

由金門縣政社會局主辦、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金門早期療育聯合服中心承辦的「音樂治療」研習訓練活動,昨天在衛生綜合行政大樓(金門縣金湖鎮中正路一之一號三樓)舉行。受聘的講師是李玲玉;她還帶了兩名研究生擔任助理,她們是鄭如晶和萬玟妤。

透過不只十八般的樂器,師生三人讓「快樂木偶症」、「唐寶寶」、自閉兒等特殊兒童,樂不可支地參與學習,並與父母互動。這項音樂治療活動的主題名稱訂為「慢飛天使的希望音樂盒」,是九十六年度早期療育專業人員研習訓練的一環。

李玲玉是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的音樂及音樂教育博士,目前是朝陽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也是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音樂治療委員會的當然委員。她的專長包括幼兒音樂治療、嬰幼兒音樂教育、幼兒音樂美語::。

李玲玉這次在金門教授的音樂治療課程共有今、明兩天。由於參加研習的成員都是一些親子檔,而非教師等專業人士,因此昨天的課程一開始,她就直接進入實務課程,讓親子們溶入音樂治療的示範活動中。

大小學員們把桌椅搬開,圍成扇型,讓李玲玉可以一一與所有的人四目相對。她抱著吉它,手按和絃,手撥六絃,鄭如晶和萬玟妤則隱在李玲玉身後,視課程內容需要,變換小鐵琴、木枕、高低木魚、音鐘、小鈸、伸縮笛、鳥笛、海洋鼓、共震器等各種不同的樂器;或與李玲玉的主絃律進行搭配,或做為教學活動的配樂和背景音樂。其中有許多歌曲是李玲玉自己的創作。

一開始,李玲玉用吉它彈奏「一閃一閃亮晶晶」,吸引小朋友的注意,然後帶他們拍手唱,踏腳唱,握手唱;唱的是︿歡迎歌﹀。聲音時而大,時而小;聲音大時,既響亮又開懷,聲音小時,微弱而有趣,幾乎只剩下誇張的唇形。歡迎歌的曲調好聽,歌詞簡單、易學,還可以抽換字詞,有助於溫故知新。

接著,李玲玉帶小朋友敲擊響棒。小朋友看過示範後,先一手一支,自己敲;然後由親子各拿一支對敲。歸還響棒時,小朋友必須向助教姐姐說聲謝謝。這個部分,要讓小朋友練習與他人接觸及互動。

接下來,李玲玉用大球與小朋友邊唱名邊玩點名遊戲,讓小朋友知覺自己的名字,也知覺別人的名字。

然後,李玲玉玩起魔術遊戲,又以一個人的唸力不夠為由,要讓小朋友跟著唸咒語「兀嘎嘎::」,目的是要讓小朋友學習「u」(ㄨ)和「a」(ㄚ)兩個母音。咒語唸完,魔術盒中出現一隻絨布烏龜,李玲玉開始拿著烏龜與每一位小朋友進行互動。

緊接著,李玲玉讓助理操作烏龜,隨著二胡的聲音動作。當李玲玉用奏出上滑音,烏龜就往上爬;奏出下滑音,烏龜就往下溜,聲音與具象搭配在一起,十分有趣。

經由這樣的音樂治療,一位患有快樂木偶症的小朋友雖然還是喜歡在場子裡逍遙,目光始終是圍繞著樂器和道具;一位患有自閉症的小女孩,不但神情專注,而且臉上充滿了變化,或大笑或微笑;大部分的小朋友都面帶喜悅,也能聽從指示,依歌曲的內容,與家長擁抱,幫家長搥背::。

李玲玉帶特殊兒童所做的音樂遊戲,都有背後的目的,在後來的課程中,她才一一為學員解說。

根據李玲玉所提供的資料,以特別的音樂技術做為基礎的臨床治療方法有臨床奧福音樂療法、高大宜概念的臨床應用、達克羅士節奏教學的臨床應用、鈴木教學法的應用等。

奧福音樂療法是透過音樂、活動、說話、戲劇等方式,讓小孩子參與探索、想像、即興創作;不會說話者則以肢體和樂器參與。這種方式可提供孩子非語言的溝通的技巧,從而之體驗自己、表述自己,並學習與人合作。

高大宜法是透過唱歌、遊戲、拍手、讀譜、標示歌唱節奏等方法,提昇對智力概念有困難者的能力,也可以提昇聽覺障礙者傾聽的能力。

達克羅士節奏教學最重視節奏,透過節奏的設計,可以對情緒障礙者、行為失常者、發展遲緩者有所幫助。

鈴木教學法是利用小提琴教學,以幫助特殊孩子改善肌力與運動神經控制力,還可以發展孩子的音樂潛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