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美萬安堂以信仰出發供三皇

沙美萬安堂以信仰出發供三皇
沙美萬安堂的藥師殿中,匯集了「三皇」的塑像(神像)。三皇包括伏羲氏、神農氏與軒轅氏(黃帝)。他們被認為是中華文化或中華民族的開創者。且不言是否有神道設教的功能,這一廟殿的三皇塑像,倒有助於學子將三皇的印象具像化。
萬安堂於去年增設藥師殿,奉祀神農氏;今年農曆三月十六日、三月十七日的二朝醮慶中,新塑的伏羲氏、黃帝(軒轅氏)在完成開光儀式後,也被供奉在藥師殿中,與神農氏並列為三。
藥師殿中伏羲氏的神像是赤身赤足,高約四十一公分,肩頸披著金葉,腰下也穿著金葉。左手在腹前托著八卦,右手狀如蓮花指,按著八卦。兩隻赤色的耳朵高度在眼睛下方,兩耳之上各有一個圓尖狀的金角。
神農氏的衣著與伏義氏相類,以金葉遮蔽於胸頸及下身。右手在右肩前執拂,左手在左胸前握著一株本草(穀物)。頭頂左、右隆起,好像是一對肉角。
黃帝的神像高約四十二公分,頭上戴的冕旒(黃帝帽)綴有十二旒,身上穿著金色龍袍。兩手在胸前捧著笏板;笏板上畫有六道日暉的日輪,日下有一朵紫雲,一朵紅雲。傳說神農氏日嚐百草,以療民疾,被中國人視為製藥的創始人,因此萬安堂的藥師殿奉祀了神農氏。東漢以前,中國有一本藥書以神農為名,那就是︽神農本草經︾,不過原書已經失傳。
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叫作︽黃帝內經︾,是春秋戰國以前,醫療經驗和知識理論的總結。因此,黃帝也與醫術產生了關聯。此外,晉人皇甫謐曾在︽帝王世家︾中提到「伏羲味百藥而制九針」,因此伏羲也被中醫界尊奉為針灸學的始祖。
根據漢代史學家史馬遷︽史記︾的記載,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在軒轅氏那個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無力治理天下,諸侯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軒轅氏便修德振兵,與炎帝神農氏的後代(也是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又因蚩尤作亂,不奉帝命,軒轅氏又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擒殺蚩尤,最後被諸侯尊為天子,取代神農氏。由於軒轅氏應土德之瑞,土色為黃,因此號為黃帝。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共有十四人;他與正妃嫘祖生有二子。
在黃帝以前,治理天下的人是神農氏。神農以火德稱王並宰制天下,因此稱炎帝。根據東漢史學家班固(︽漢書︾的作者)所述,神農氏教民耕農,因此號為神農。根據史記三家注(劉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神農氏姓姜。黃帝之所以打炎帝,是因為神農氏的後代子孫道德衰薄,並非指神農氏本身。
伏羲氏又叫包犧氏。雖然司馬遷說自己不知道神農氏以前的貨殖情形(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不過,在︽史記︾之前,︽周易︾就已指出遠古的歷史:包犧氏(伏羲氏)治理天下時,抬頭觀象於天,低頭觀法於地,觀察鳥獸的文彩和地上的植物,近取於身,遠取於物,創作了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又結繩為網罟,教民打獵和捕魚。在包犧氏(伏羲氏)之後,神農氏繼之,削木為農具,曲木為柄,教民耕作,又以日中為市,教民交易,以有易無,各得其所。神農氏之後,取而代之的是黃帝、堯、舜等,他們通權達變,使民不倦,還發明了舟楫,役使牛馬為交通工具,又發明杵臼、弓箭,改穴居為宮室,並有了棺葬及文字:::。
史記中還說,黃帝考定了星曆,建立五行,分天地神祇物類之五官,讓民神異業,敬而不瀆。
三皇統治的時代,被認為太平盛世,相當於中華民族的理想國,代表著一種大同之世的境界。
萬安堂供三皇,是以藥師、藥王和宗教信仰為出發點;不過,信者恆信,不信者敬之卻不必遠之,還是可以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到藥王殿裡去看看中國人想像的三皇,長得是什麼模樣。在這裡不但有三皇的塑像,還有華佗等歷代十二位神醫的畫像。若是有興趣,還可以看著壁畫,練練「華佗仙師五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