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明遺老街有一幢番仔厝

發布日期:
記者: 李金鎗/特稿報導。
點閱率:481
字型大小:

走在金門城北門外的「明遺老街」上,可看到老街上斑駁的木造門板與春聯,那種歷經歲月的滄桑感會自然湧上心頭。尤其是街尾那座造型特殊的番仔厝的建築形式迥異於一般的古洋樓,呈現鮮明西洋文藝復興之「帕拉迪歐風格」建築,以及從明朝時代就已建成的老街,至今還有人居住,這是金門極為珍貴的歷史資產。

整個金門建城始於明朝洪武年間的西元1387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這個帶起金門歷史發展的「金門城」,後來因為康熙時代將防禦重心挪到現今的金城,也因此讓金門城開始荒蕪破敗,堅固的城牆石垣更在民國38年國軍駐守金門後,紛紛被國軍拿去當作軍事構工之用,然而,金門城北門外尚有著這麼一條建於明朝嘉慶年間,名為「明遺老街」的活生生古董建築,而且大多都還有人住在裡頭。其中有一座造型特殊的洋樓,創建人係十餘歲即下南洋,到新加坡習醫的黃天佑,他在返金之後起造這座可能由他自行設計的洋樓,並在洋樓內開設西藥房繼續行醫。

金門地區有著許多的閩南式建築與洋樓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經過改良,而明遺老街上的建築,每一棟都是最原始傳統的閩南建築,沒有任何南洋味、沒有連通性通道、每一戶都是二進、中間都有著天井,是見證早期閩南建築的歷史寶庫。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教授表示,走遍整個中國福建泉州、漳州,也看不到這麼老的街,這是金門極為珍貴的歷史資產。

根據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教授調查研究中指出,清末民初大量遠度至南洋發展的僑民,因深受南洋殖民建築影響,紛紛回鄉建築新式洋樓建築,北門外老街於民國十年興建有一幢番仔厝,屋主黃天佑十三歲前往新加坡,向林文成習醫,後自星攜帶設計圖,交由金門本地匠師建造,返回金門興建此宅,並開設「西藥房」行醫。

江柏煒指出,這幢番仔厝的形式迥異於一般的類型,主要的差別在於入口類似於西方建築由短邊進入(因此原有側面山牆變成正面),入口出龜型式的門廊與三角形山牆,呈現鮮明西洋文藝復興之「帕拉迪歐風格」,為金門唯一的類型。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