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阿寶的娘李翠和當選金沙鎮模範母親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訪報導。
點閱率:486

「我在前面走,她就在後面跟著我走!」這是陳天從對李翠和夫唱婦隨、任勞任怨的一種描述方式。李翠和是今年金沙鎮的模範母親,在金門最艱困的年代中,她孕育了八子一女;過程的艱辛,就如她自己所描述的:做得像牛!

她的長子和幼子相差二十歲,其中有一位曾蟬聯過三屆立委,一位是文建會現任的專門委員。

儘管早年的生活是有一頓沒一頓的,李翠和還是與丈夫盡力成全孩子讀書上進的心。李翠和說,孩子想要讀書,她就想盡辦法讓他們讀書,那怕自己一天只吃一頓也沒有關係。因為,她不希望孩子們的下一代,也要在「岸腳」接受風吹和日曬,冷天患冷,熱天患熱:::。

打從生下頭胎開始,李翠和就必須帶著才幾個月大的孩子下田。夫婦兩人必須把孩子放在田溝或岸腳,埋頭於耙土豆、犁薯薯之類的農事;不如此,就沒有飯吃。

李翠和是古寧頭女兒,今年已經八十歲,她自幼無父無母,十六歲在姑姑、姑丈的安排下,嫁給金沙鎮東埔村的陳天從。陳天從今年已經八十五歲。

當年,夫婦兩人是「門當戶對」的窮,年少時,都是撿拾「簞嶔啊」(金門話:農家不要的番薯子)為食長大的。

婚後,夫婦兩人除了種土豆,種番薯,種小麥(金門人早期吃麥糊),還幫人做小工,用木畚箕擔土石;他們家飼養了一匹馬,陳天從有時也受僱於雜貨店,來往於沙美和金城之間,為人馱貨。以某一特定時空的物價而言,種種的工作所得加起來,平均每天的總收入,並沒有幾十元,而一包軍米價格約二百到三百元,民米則不只此數。

李翠和和陳天從所育的八子一女是:陳清添、陳清標、陳淑碧(女)、陳清坡、陳清流、陳清寶、陳清德、陳清煌、陳清祝。長子陳清添現任行政院文建會專門委員。五子陳清寶(總排行第六)曾經當選過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金門區域立委。

以務農為業的陳清德表示,他的父母親從小就要他們規矩做人;小時候,寧可受人欺負,也不許欺負別人;只要與人爭執,父母先追究的是自己孩子犯了什麼錯。

陳清寶表示,他的父母都是善良而少話。上山下海,拖「緱緹」(金門話;髮菜)飼豬等,都是日常要做的工作。由於工作繁忙,小孩個個以「番薯溝」當育兒床。當年還要耙草為薪,但卻有柴草不足的情形。有人會在木麻黃樹下「打腳」(修枝),一方面可以把打腳得到的枝條當柴火用,一方面可以促使讓樹長的更好,但因為政府不准百姓「打腳」,李翠和也就不許陳家兄弟去動那些木麻黃樹,怕孩子被「落狗桶」(被抓去關的意思)。

陳清寶表示,母親不許他們兄弟做任何違規的事情,而是要他們努力,守本份。因此,他在立法院九年,都是卯足全力,為的是讓母親有面子。當他由教師改走政治時,父親原本是反對的,後來則告誡他:要做就做最好的,不要被人推著走,也不要讓人家批評。不被批評是不可能的!不過,陳清寶說,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全力為金門的命運打拚,全力捍衛金門的尊嚴,就是在為金門人掙面子,也為自己的父母掙面子。

陳清德表示,這幾年,兄弟姐妹九人未必能在逢年過節團圓,但是在父母親的「大生日」,都會到齊。

對於父母親的感謝,陳家兄弟是用守護父母的健康來表現。陳清寶表示,這個時候,父母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李翠和是金沙鎮今年選出來的模範母親。金沙鎮公所和汶沙里公所對她的描述如下:李翠和是民國十七年出生,住汶沙里東埔村。她協助丈夫務農,雖然自幼失學,卻能對所育的八子一女教忠教孝。子女皆已成材,長子現任行政院文建會簡任官員,次子已從自己經營的企業退休,三子是上校軍官退役,四子現任台中港務局荐任官員,五子曾經連任過三屆立法委員,六子、七子在民間企業擔任高階主管,都在各自的崗位上貢獻社會。李翠和意志堅強,吃齋唸佛,至今仍然不改勤勞的習慣。

陳家的孫輩已經出了博士,李翠和及陳天從最快樂的,就是看到下一代得到良好的教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