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40株玉荷包一夕之間被偷走

種40株玉荷包一夕之間被偷走
斗門青年侯其昌所種的「玉荷包」(荔枝),竟然從植物變成了「動物」!遍插在九百平方公尺中的四十枝荔枝苗,一夕之間,一枝都不剩地被盜走。竊賊在荔枝田的西南角留下一兩排足印,綿延約九十公尺。
侯其昌曾當過衛士隊,保全人員,也擔任過有線電視台的攝影記者,目前已轉做土木。他與合夥人觀察到金門沒有人種過玉荷包,便想試試看,更想打破金門種不出荔枝的傳言,於是從彰化引進了玉荷包。
托天之福,因為連日有雨,所種的荔枝皆已存活,但卻可能因為誤交損友,竟然有人把他在在蔡厝劃上所栽種的荔枝全數竊走。
知道這理有玉荷包的人,極可能是侯其昌熟或不熟的朋友,因為這是眾人之間公開的祕密。
玉荷包在大陸叫「妃子笑」,典故來自唐代詩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詩:「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池絕句﹀三首之一)
詩的背景是唐玄宗時,因為楊貴妃(楊玉環)愛吃荔枝,便專設驛站,一站接一站,用快馬傳送,千里迢迢地把荔枝從嶺南(一說四川)送到長安國都,為的就是贏得貴妃一笑。
妃子笑從大陸引進臺灣之後,因為產量低,自民國七十年起就被視為非經濟品種;經過十多年的試驗,才突破技術,穩定產量。在臺灣,妃子笑因為果肉晶瑩如玉,形如荷包,因此叫做玉荷包。
農曆過年前,侯其昌與合黟人議定要在金門種植玉荷包;五月初由彰化引進,倩人用曳引機翻土整地後,開始繞「水線」,定田界,然後挖坑,堆肥;五月十日栽種苗木,並提著水桶,一株一株地灌溉。
前幾天,因為天公作美,雨水充沛,苗木都已經存活;沒想到五月二十三日當天,他到田裡一看,蔡厝劃上的苗木已經空空如也。他已經報警處理,不過朋友認為:這只是聊盡人事,沒有什麼信心會破案。
雖然一番苦功遭到毀滅,不過侯其昌還是從中得到一些領悟;他背誦︽六經壇經︾中的一段話說:「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之力。」
他說,偷兒只偷走他形式上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他真的把玉荷包種活了,這種心理和精神上的收穫,別人是偷不走的。他說,他還是要繼續努力,希望三年後能夠證明,玉荷包真的可以在金門長出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