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人格之神 浯島城隍沿襲顯佑伯封號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2,624
字型大小:
人格之神 浯島城隍沿襲顯佑伯封號

人格之神 浯島城隍沿襲顯佑伯封號

「社稷所以養民,城隍所以衛民」,古人認為社稷(聚落土地及穀物)和城隍(城池)都有神明主持。社稷有土神和穀神;城隍原本是自然之神,後來成為人格之神,而且神爵還分等次。浯島城隍之所以稱為顯佑伯,與明朝的祭祀制度有關。

明太祖朱元璋鑑於元代綱淪法斁,祀典瀆揉,便於洪武元年申詔天下,重新建立制度,規定在國都的城隍要用靈王號(一說帝號),開封等特定的府和州則用王爵。其餘一般府、州、縣的城隍,則按等級以公、侯、伯為爵。由此可知,金門浯島城隍,是沿用特定時空的明代制度。事實上,早在洪武三年,明太祖就已經下詔,去除各種封號;對城隍之神只稱城隍,不再以王、公、侯、伯稱之。

根據︽明史︾所載,洪武二年,朝廷封京都的城隍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封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的城隍為王。地方上的城隍,在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在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在縣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城隍不但爵位有等次,連袞章冕旒也有分別。

雖然洪武三年就已經取消了城隍有等次的規定;不過,民間卻仍然奉之不移。不只金門金城的浯島邑主城隍廟沿襲顯佑伯的封號,用以代表縣級的城隍;臺灣新竹的都城隍廟也沿用了威靈公的封號,代表省級的城隍。新竹都城隍廟曾獲清光緒欽賜「金門保障」的匾額;匾中所謂的「金門」,指的是國家的大門(天子之門),並不是金門島的金門。

浯島顯祐伯的坐殿神像是美男子的造型,龍眉鳳目,鬚口五綹,文質彬杉,以雙手共持笏板。祂的部屬包括:文判官、武判官、董排爺、李排爺、范謝將軍、顏柳督察、六房司(財帛司、福德司、衡文司、採訪司、速報司、功德司)、馬軍爺等。

在城隍爺的部屬中,有一組和范謝將軍相類似的組合,他們是顏督察和柳督察。據說,顏、柳督察是民國三十八年隨國軍轉進金門的,由福州籍的游擊隊員憑記憶塑製。「顏柳督察使」傳說是唐朝的忠臣,死後成神,受封為「降魔將軍」,原本供奉於福州東嶽泰山廟,如今已經與金門的城隍文化溶為一體。(據東嶽泰山三山積善堂史料;金門日報前社長顏恩威提供)。

在浯島城隍遷治三百二十七週年紀念的廟會期間,走進城隍廟,入門的右側是謝將軍(軟甲),左側是范將軍(軟甲)。謝將軍的臉是深藍色,體型高高瘦瘦,身穿綠袍;口中紅紅的長舌向前伸出,舌頭保持在下排牙齒的上方;眉長及胸;眼白和黑瞳之間,多了一圈血紅。范將軍的臉是深棕色,身穿黑袍,體型則是矮墩墩的;睫毛的長度及胸;開著口,但沒有吐出嚇人的舌頭。

與謝將軍同列的顏督察(軟甲),位於同殿盡處;從坐殿城隍爺的角度看去,則位於左前方。顏督察也是身高瘦長,臉是綠色的;口吐血紅的長舌,但舌頭是下垂及胸;兩眼大大;睫毛及於頸,顏色泛灰,泛黑;身著金袍;左手拿白羽扇,右手拿紅色木牌,上面用金字寫著「火籤」;高冠上寫著「一見大吉」。

柳督察(軟甲)在顏督察的對面,身穿黑袍,身高和范將軍一樣是矮胖型的;臉是棕色;口露上齒,舌覆下齒,沒有吐舌狀;左手拿黑羽扇,右手拿方牌,牌上寫著「賞善罰惡」。

顏督察在城隍廟中是坐姿,左手邊立著「在殿謝將軍」的塑像,與進門的軟甲謝將軍略有不同。在殿謝將軍是「斜巴眼」,左眼的眼球向左,右眼的眼球向右;臉泛白,泛灰,泛青,嘴上只露兩顆上門齒。在殿謝將軍身穿綠袍,高冠上寫著一見大吉;右手拿金柄黑羽扇,無名指戴著金戒;左手持劍狀的令牌,上面有金字「令」。

柳督察也是坐姿,右手邊立著「在殿范將軍」的塑像,相貌與進門的范將軍略異。在殿范將軍的臉是黑色的,長眉毛及頸,口中露出上排牙齒。左手在胸前舉著「賞善罰惡」的牌子,無名指戴有金戒;右手自然下垂,提著雙魚,拇指戴著綠戒。

范謝將軍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七爺八爺。在民間信仰中,他們是城隍爺的左右護衛。七爺是「謝必安」,身材高大;八爺是范無救,身材矮胖。相傳兩人生前相約會面,八爺先到,正值洪水來襲,八爺為了守信卻遭溺斃;七爺到後,也上吊殉友。兩人因守信重義,成了城隍的左右手,不但緝拿惡鬼,也獎勵善人。

在浯島城隍中,配祀的神明還有解冤公、註生娘娘、血湖夫人、土地公、普庵佛祖等(據城隍廟主委周浯斌所說)。

浯島城隍廟的遷治廟慶,金城四境境主都會來賀。東門境主是池王爺。西門境主是韓王爺。北門境主是玄天上帝。南門境主有厲王爺(灰埕)、藍濱王(天后宮)、禹帝(網寮)。

金門每一個村落,甚至村落中的角頭,都有自己的廟宇;儘管各地奉祀的神明可能相同,但多半是各拜各的。以神明的位階而言,城隍的地位在神界並不算崇高的,但城隍廟卻是一縣男女共同的信仰,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來祭拜;可能是因為城隍與一縣之治相互呼應,一個在陽間治理地方,一個在陰間守護地方。人們有些委曲,若在陽間無處可告,至少可以到城隍廟訴苦。古時候,地方官上任前,也得先拜拜城隍爺。

城隍的信仰,在唐、宋就已經存在。南宋的愛國詩人陸游曾為寧德縣的城隍廟寫過重修記;他認為,幽顯兩界,相去甚遠,祭者欲求感應,必須思考神明之所好。他說,神之所以為神,最重要的特質就在正直,所好也惟有正直。

明代︽古穰集︾的作者李賢認為,城隍是聰明正直之神,身為地方政事的管理者,其聰明正直,也必須與神明相符,神明才會前來享用其祀,並降福於地方。

浯島城隍廟的後殿楹聯寫著:「善惡本殊途,莫云善小無為,惡微時掩,善惡到時終有報;陰陽皆一理,那見陰誅可免?陽法能除,陰陽相輔總難欺!」人們對城隍爺的精神寄託,就在於這種最後的正義!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