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廈門傳黑熱病小三通應當心

發布日期:
記者: 陳麗妤/金湖報導。
點閱率:659
字型大小:

關於大陸媒體報導,廈門出現一內臟利什曼原蟲症個案(俗稱黑熱病),傳播媒介為白蛉,且該案已經廈門第一醫院確認。疾管局表示,已啟動白蛉分布調查;及利什曼原蟲症傳播之可能性評估,目前尚未發現任何蹤跡。疾管局也提醒民眾,往返大陸經商(尤其西北地區)經商及旅遊時,應作好個人防護措施,外出時應著長袖衣褲、減少皮膚裸露,並適量使用防蚊藥劑,以減少遭受白蛉叮咬之機會。

2007年4月據大陸媒體報導,於福建省廈門市第一醫院確認1名內臟利什曼原蟲症個案(俗稱黑熱病)。其致病原為利什曼原蟲,係屬病媒性疾病,傳播媒介為白蛉。

根據大陸衛生部發布資料,黑熱病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於東南省份相當罕見,該病例於福建省廈門市出現,顯示當地可能已有感染源(利什曼原蟲及白蛉)存在。對於此一個案,疾管局金門辦事處主任王舜賀指出,疾管局已展開相關計畫做為因應,五月至七月抵金展開調查,目前並未在金門發現黑熱病的傳媒白蛉。

疾管局也指出,金廈地理位置、環境氣候上相近,近年隨著金馬小三通開放後,民眾頻繁來往兩岸三地,基於保護民眾健康、防範該疫情的流行,疾病管制局已立即研訂「金門地區白蛉分布調查與利什曼原蟲症傳播之可能性評估計畫」作為因應。

在該計劃中,自96年5月起至7月止執行,由疾管局派遣病媒專家至金門地區,逐月執行野外夜間實地白蛉分布調查,以評估利什曼原蟲於當地傳播之風險。

王舜賀也指出,根據96年5月第一次調查範圍包括水頭港、料羅灣、馬山、吳稚暉公園、軍方營區及岸巡營區等六個地點,共捕獲成蚊425隻(含10種蚊類),其中以金門地區常見之東鄉黃蚊141隻最多,其次為熱帶家蚊132隻、三斑家蚊77隻、中華瘧蚊12隻,其餘蚊種63隻,其中並無發現白蛉。

而雖然在第一次調查未發現白蛉蹤跡,鑑於白蛉分布高峰期為5─7月,疾病管制局亦將持續進行調查至7月份以作全面性評估。

疾病管制局表示,利什曼原蟲係藉白蛉吸血時進入新的宿主而傳播,白蛉喜歡棲息於屋角、牆隙、床下、懸掛衣物後面、畜舍、土穴、土洞等處,叮咬時間多在黃昏後至午夜。疾病管制局金門辦事處主任王舜賀也指出,大陸西北地區仍為利什曼原蟲症之流行地區。提醒民眾前往當地工作、經商及旅遊時,應作好個人防護措施,於外出時(特別是黃昏及夜晚時段),應著長袖衣褲,並於皮膚裸露處使用忌避劑,減少遭受白蛉叮咬之機會。

對於此一個案,衛生局副局長李金治也表示,此一病症如同登革熱一樣,需要有傳播媒介,五月份疾管局到金門進行調查並未在地區發現黑熱病的傳播媒介白蛉,目前台灣也沒有個案,故請民眾不要過度恐慌,而是要做好防護工作。

疾管局也指出,對於黑熱病分黏膜型、皮膚型與內臟型,這次出現個案是最嚴重的內臟型,因利什曼原蟲侵犯肝臟、脾臟與骨髓,在內臟裡大量繁殖,患者因為黑色素沈澱外表會變黑,加上發燒,因此名為黑熱病。

疾管局也指出,民眾在感染黑熱病後會貧血、白血球下降,肝脾腫大、面黃肌瘦,體重下降等症狀,後期更出現肺炎等續發性感染,若不就醫治療將會死亡。

衛生局副局長李金治也表示,根據疾管局的調查地區目前並沒有白蛉分布,而白蛉分布高峰期為5|7日,籲請前往大陸旅遊及經商的民眾做好預防工作,外出時穿著長袖衣、褲,於皮膚裸露處適度使用防蚊液、避免被叮咬。

另外,也提醒民眾,出國或至大陸返回金門及台灣時,若有出現黑熱病感染症狀時,應盡速就醫,並且告知醫生旅遊史以及是否於國外有被蚊蟲叮咬,以利醫生做第一時間的判斷。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