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哉僑親李福南畢生珍藏獻家鄉
祖籍金湖鎮復國墩的旅居新加坡鄉賢李福南,將畢生珍藏的百餘件,包括文房四寶、生活器冊、蟲魚花鳥民俗器皿,及玲瓏玩物等陶瓷藝品,悉數捐贈給金門縣文化局保藏,情歸金門、反饋家鄉之舉,深獲金門鄉親感動。李福南的愛鄉情懷,正如縣長李炷烽親自揮毫書寫的「故鄉情懷遠益深」字語一樣的濃又深。
李福南雖然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大馬柔佛州新加蘭,但是始終熱愛他的故鄉金門,從到台灣留學時期就經常利用假期返鄉,迄今已數十次,而且還帶著子女返鄉認識根源地,要代代相傳下去,他說,「月還是故鄉圓、水還是家鄉甜」。
在當年金門艱困的環境下,李福南的祖父和金門許多鄉親一樣的離鄉背井,遠赴南洋討生活,先到新加坡做苦力,後來轉赴馬來西亞創業。他的父親李江水也於一九二三年抵新加坡,後定居在馬來西亞新加蘭發展事業。李福南從小受到父親的薰陶,也特別熱愛中華文化,他於一九六七年獲准到台灣留學,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展開學習台灣文化的學涯。
李福南的叔父李卻,當年和他的父親一同到馬來西亞拚事業,後來回到金門。民國五十八年,李福南到台灣讀書,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回到他的根源地金門尋根,在他叔父李卻的幫忙下,終於得償所願的順利回到金門老家復國墩感受鄉情。
李福南在金門期間,濃濃的人情和親情,讓他難以忘懷,很自然的喜歡上金門,只要是學校放寒暑假,他不是回到馬來西亞,而是回到金門,和他的叔父李卻、堂弟李石勤一家人開心的生活一起,融入金門地方文化,這一份情愫也一直深藏於他的內心,多年來始終如一。
李福南政大畢業後返回南洋,他選擇到新加坡創業,憑著自己的努力,也有金門人勤奮打拚的毅力和精神,經營土地房屋仲介以及貿易業有所成就。在事業基礎穩固後,李福南遊歷世界各地,熱愛中華文化的他,喜歡收藏民俗藝品,尤獨鍾各式各樣的陶瓷藝品,只要看上喜歡的藝品,毫不考慮的買下來,數十年來,他蒐羅包括文房四寶、生活器冊及玲瓏玩物等,品類極多,年代有明末、晚清、民國以後的民俗藝品,引為他個人生平之最大資產。
在多次返鄉的機緣下,李福南接觸了縣長李炷烽,相當認同李縣長「文化立縣」的理念和施政,他也要為金門的文化資產來貢獻一點力量。李福南所蒐集的各式精彩陶瓷藝品,也讓許多民俗藝品收藏家心動,願意出價收購,李福南就是不割愛,他想要完整的保存自己投入多年心血所收藏的文物品,雖然台灣政府以及新加坡政府相關單位人員都和他接洽文物品保藏的事宜,但他還是選擇了金門故鄉的文化局,要讓金門有更多的鄉親可以欣賞民俗文化的風雅。李福南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尤其是家鄉的鄉親,內心更是充滿欣喜。
在縣長李炷烽以及文化局長李錫隆、以及金門的親朋好友協助下,李福南開始著手進行這一趟「陶醉浯鄉|陶瓷精品珍藏展」,展後並悉數將數十年所藏珍品悉數贈予金門文化局。這幾個月來,他不辭辛勞從新加坡搭機赴台,再轉機到金門,親自打包與護送這批陶藝品到金門,這種不計個人得失,不求個人名利的淡薄情懷,更是令鄉親感佩。文化局也協助將所展出的陶瓷精品編印出版「陶醉浯鄉-李福南僑親陶瓷精品珍藏展圖輯」,要為李福南這一份以具體行動關愛金門,豐富金門文化資產的愛鄉情懷,留下歷史。
李福南的大學同學蘇起(前陸委會主委)也在書冊序文中提到,李福南將收集來的民俗文物當成兒女般疼愛,敬佩他慷慨的捐贈出來,這一份發揮收藏家的大愛精神,對於民俗文化逐漸式微的台灣社會,更是有著豐富心靈、保存文化的正面效果。
李福南先後從僑居地新加坡帶回來的百數十件蟲魚花鳥民俗器皿陶瓷品,因為路途的遙遠以及再三的轉機,有部分陶瓷品在運送過程中破損,讓他有點捨不得,因為每一個藝品都是他的寶貝,但他卻不後悔這一趟家鄉行,他只希望能夠作為「拋磚引玉」的引者,後續有更多旅居世界各地的金門鄉親,也能以實際的行動來關愛金門家鄉。
李福南育有一子二女,子女們也都很優秀,他也鼓勵兒女前往台灣就讀大學深造,接受中華文化的洗禮,也經常帶著子女回到故鄉金門,要他們不能忘了本,目前子女各有自己的事業。他說,金門濃郁的鄉情,這是在外地買也買不到,也是外地鄉親共同的感受,這幾年來,金門無論是在硬體建設或是文化建設,都進展很快,他很珍惜金門親友以及好朋友的感情,也感謝提供許多幫忙,以及熱忱的接待,未來會有更多時間回到金門家鄉來,希望金門愈來愈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