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金門發展高教時間已經到來
縣府昨日在縣議會提出開創「金門大學城」發展「教育產業」可行性評估與企劃的專案報告指出,若能即時引入台灣過剩的高等教育產業,招收兩岸的大學學生,定能建設、改造金門,使金門成為兩岸間的教育、文化、觀光和休閒中心島嶼。
縣府教育局此次是應縣議會要求提出,「開創『金門大學城』發展『教育產業』可行性評估與企劃」,在厚達近二十頁的報告中,首先提到兩岸三地教育的SWOT分析,及教育產業推動方法等。
文中提及,自「小三通」開啟後,地區各界與大陸辦理教育、體育、文化、藝術等交流頻繁,據各項資料顯示,在大陸,大學錄取率極低,而台灣錄取率已破九成,且未來還會更加嚴重,預估五、六年後,因受少子化的影響,台灣只要是高中職畢業生,都有大學可讀,但還是會有許多大學要關門。
為了解決此一困境,許多大學均考慮西進大陸,且將此一方案列為挽救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唯一的藍海。而且加上目前大陸已承認台灣高等學歷,若台灣各大學能到金門設立分校,作為西進的根據地,則將是一個簡易可行─成本低 效益高的藍海策略。再則對金門而言,也是一大利多,顯見金門發展高等教育的時間已經到來。
此一構思曾請益幾所大學教授與地區鄉賢,大家都一致認為,在金門設立分校招收大陸學生或台灣學生,就法源和其便利性而言,此一方案是極為可行的。
而地區各級行政部門,也應該把握此一關鍵時刻,化被動為主動。運用其獨有的地理優勢,儘早做好規劃,引進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到金門設立分校,使金門走了軍人來了學生,走了部隊來了學校,使往返兩岸的人們不再是過客,如此金門的經濟實力才能茁壯。
文中建議,要開創「金門大學城」發展「教育產業」,初期縣政府必須要結合有意至金門設立分校的各大學,形成一股巨大力量來促使中央政府,開放金門作為台灣各大學,招收兩岸學生的重要基地。
作法上,可以仿效高雄縣政府,結合高雄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海洋科技大學、義守大學、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師範大學和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沿線七所大學間建置一條輕軌捷運,長度約23公里總經費約110億左右,同時於沿線中間位置,開發一個具有商業區、住宅區、休閒運動區、中小學文教區和醫療區等,多項功能之「燕巢大學城」,總開發面積為203公頃,該案已經內政部核定,現已進入開發階段,且為教育部和經建會的重大政策之一。
而每所大學設校初期,僅給予2.5公頃(設立分校最低面積),來增加設立分校的數量。而附帶的規定,則是越早投入資金且進行招生者,則給予擴校的優先權。反之依合約收回校地,由其他有意願的學校依序遞補,藉此來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作法上,則是廣發說帖,邀請國會代表、教育部官員及各大學,辦理說明會爭取認同,形成政策有效提高大學參與的意願。
並成立跨局室的推動小組,普查縣內可供設立大學分校的地區和面積(銘傳大學金門分校含在內),校地區分為2.5和5公頃兩種規格,以供選擇。其主要的考量是個案較小的開發面積,可以大幅縮短環境影響評估流程和開發時間,作法上,則於合約中明確規定,政策許可招收大陸學生後,3至5年內必須完成開發。如此才能有效導入實質投資,如期完成招生,且又能避免土地過度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