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陶官窯走過輝煌期待再興起
德化陶瓷自古有名,金門陶瓷起步在民國五十一年,在經營上雖然倏起倏落,不過製作水準並不輸人。金陶技術的大躍進,是因為與故宮博物院科技院的陶藝研究所技術合作,承作了部分故宮歷代名瓷的仿製品。
金門縣政府翁廷為曾在金門陶瓷廠擔任廠長,帶領金陶走上最輝煌的一段歲月。翁廷為在任時,曾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對一些部分歷代名瓷進行仿製,最具代表性者,就是「游魚轉心瓶」;至今仍可在金門陶瓷廠買到。翁廷為表示,當年游魚轉心瓶是利用高科技的方式透視其結構,製法至今仍是商業祕密。
游魚轉心瓶的全稱是「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它是乾隆時期精巧的工藝品。瓶高二十三點五公分,深十九點八公分,口徑五點三公分,足徑八點四公分。轉心瓶分為內瓶和外瓶。內瓶描繪有紅、黑、黃等各色金魚;約有九尾,形態各異,或成群,或離群。外瓶可以轉動,上面有四個窗。隨著外瓶的轉動,內瓶的金魚就像追逐著水草游玩,活躍了起來。
十八世紀的中國人竟難克服一科技上的難題,做出游魚轉心瓶,讓人咋舌;不過,金門陶瓷的技術,能完全仿製出游魚轉心瓶,已可見其水準。
翁廷為表示,金陶與德化藝術交流的意義,就在雕工與畫工。金陶的畫工,已經很有水準;德化的雕工,則是金陶可以學習的地方。
據金門陶瓷廠檔存的資料,民國五十一年,金門戰地司令官王多年中將,為發展金門四年經濟計劃,倡建金門陶瓷廠,並聘台灣師範大學工教系畢業,正在金門服役的陳贊祥襄助,從事技術研究與設計;同年六月成立了籌備處,由戰地政務委員會投資新台幣八十萬元,著手進行建築材料及機器等設備,但因為經費不足,又由政委會再贈資三十五萬元,並由縣政府徵選李國傑、顏達仁、楊國仁、許永贊、洪繼宗等五人,赴臺接受專門訓練,終於在十一月底建廠完成。
初期僅設倒焰窯一座,十二月二十五日試燒,成果極為良好,開創金門陶瓷工業的第一頁。五十二年七月,由行政院核定廠名為金門陶瓷廠,隸政務委員會。五十三年七月改隸金門縣政府。
五十三年五月,總統蔣中正(已故)指示陶瓷廠增加資本,改良成品,因此政委會又增資一百萬元,增加設備,製造仿古瓷器及酒瓶等。
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曾邀請台灣大中公司日籍技師小膺澈等四人到廠指導,並設計小型燧道窯;六十年四月與大中公司議價(總工程二百七十七萬元)。六十年六月大中公司派日籍技師新保治夫等來廠規劃,督導施工,六十年十月十五日,卅八米的燧窯工程完成驗收,十月十八日試燒,情形良好。其後,又增設瓦斯快速窯六座及各型機械三十餘種。
金陶建廠之初,為配合開發金門瓷土而建小型試驗窯,後因環境需要,兼燒陶瓷器,產品以製碗及酒瓶藝術品為主。
七十一年十月,曾聘請陶瓷界專家楊任群駐廠傳授彩繪書畫及產品設計,此後續邀請台省陶瓷界先進及教授到廠指導;意在使產品造型新穎,品質精緻。
七十三年元月投資台幣二百五十萬元,購置新式自動化電器隧道窯一台,可減少能源消耗百分之三十以上,節省人工百分之五十。八十六年,在前任縣長陳水在的推動下,金陶設立了小型的博物館,並逐漸充實。
過去,金門陶瓷廠的名氣曾經凌駕金酒之上,後因時過境遷,金陶的營運狀況大不如昔,屢有關廠之議;但金陶的產品,卻也因此走向個人化及藝術,在質上有很大的提昇。
翁廷為表示,陶瓷藝術沒有博士,積久才有真功夫。金陶的從業人員,是一批擁有技術水準的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