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前墩瓜廊渠道魚兒暴斃疑與污水排放有關
魚是肥死了?髒死了?還是熱死了?新前墩湖上游的「鯽仔魚」及原生種小魚,連日出現了翻白肚的現象。魚兒殀殀,居民認為是污水排放有問題,讓生態復育的工作,再度受挫。
墩湖上游的溝渠,已用「孟宗竹」搭成瓜果廊道,讓溝渠由下面通過。棚下有蜻蜓,渠中有游魚,但渠中的魚類卻連連死亡,歸究原因,新前墩居認為是污水處理系統放流的水有問題;為此,金門縣政府工務局有意將初級處理的污水,輸送到比墩湖更下游的地區排放。
金沙鎮公所工務課課長馮天賜表示,延長排放可以用「重力流」的方式進行,但必須依賴地形的坡度;縣府工務局已經委託鎮公所進行高程測量,為前置作業預做準備。
金門縣政府工務局是新前墩家戶污水接管工程的發包單位。據水利及下水道課的課長駱國良表示,由新前墩污水處理系統所排出的水,在先前已做過的檢測,是符合放流標準的;不過,駱國良也坦承,符合排放的水,不一定適合用來養殖!去年工程發包時,因為新前墩的生態復育尚未起步,因此相關工程,只是按法定的標準執行,並沒有特別針對新前墩的復育計畫進行任何個別考量。
駱國良表示,新前墩的污水處理系統和家戶接管都是勢在必行的工程,否則未經處理的家庭污水,會對環境會造成更大的破壞,最後也還是會匯入墩湖,污染水源。
他表示,位在墩湖和風水池之間的污水處理系統,經投藥及打入空氣之後,會繁殖可以分解家庭污染物的菌種,經過這樣的處理,排出的水,基本上是符合環保標準的。在初期階段因為電力設備未能完全配合,因此曾有臭味發生,但不久就已經改善。今年三月,新前墩社區曾反應污水排放有問題,但環保局取樣檢測之後,水質是符合排放標準的。
昨、前兩天,墩湖上源的灌溉構渠出現了魚兒死亡的情況;新前墩社區前天再度向環保局、工務局和金沙鎮公所告急,希望徹底解決問題。
駱國良昨天回應時表示,環保局已經再度採樣,如果結果不符合標準,工務局就會要求承包商改善;如果結果符合環保標準,卻不適合養殖,工務局就會慮用接管的方式,把初級處理過的污水,輸送到更下游的地方去排放。
馮天賜表示,他前天曾到新前墩實勘過,雖然不能肯定魚苗的死亡是因為水源污染還因為天氣太熱,但如果想要「釜底抽薪」,就要把已經「初級處理」過的污水,透過「重力流」的方式,排放到墩湖以下的地區;目前,工務局已經請鎮公所測量高程,鎮公所最近就會派員前往測量。
馮天賜表示,死魚事件發生後,環保局已經前往採樣,並送往臺灣化驗,大概要十到十四天才能知道結果。
馮天賜表示,過去小太湖發生魚群死亡時,他曾請教過台灣大學的學者;學者的說法是,當水中污染嚴重時,大魚小魚會同時死亡;若輕微污染,小魚雖然死亡,大魚不一定受影響;前天,墩湖並沒有大魚死亡的情形;墩湖上游的溝渠,出現翻白肚的小魚,但主要是來自更上游的風水池。
墩湖上游的溝渠,今年三月之前,就已經用上百段孟宗竹搭成瓜果竹廊,渠中蘊藏了新墩復育螢火蟲、青蛙和各種魚類的夢想。不過,今年三月卻發生渠水臭得冒泡的情形,許多水中動物都死了,讓復育計畫受挫。在今年六月十七日的西瓜節前,居民曾改弦易轍,利用舊牛舍遺下的「屎坑」,規劃成為「井底之蛙」來養「蟾蜍」,目前已見成效。為了避免墩湖受到污染,墩湖與瓜廊溝渠之間的閘門從第一次發現污染時,就已經緊閉,但卻不能完全阻止污水進入墩湖,因此墩湖還是有許多冒泡的情形。
原本,新前墩要在墩湖水域放養已經孵化的中斑魚;不過,這兩天,溝渠裡的游魚卻出接連死亡的情形,讓居民感到緊張;他們希望政府能徹底解決污水排放問題,以免阻礙新前墩生態復育的進程,妨害了新前墩的社區六星社區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