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走過必留痕跡新聞老兵回娘家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827
字型大小:
走過必留痕跡新聞老兵回娘家

走過必留痕跡新聞老兵回娘家

一群於民國五十年代曾在金門服務過的新聞老兵或新聞老將,昨天回到三十多年不見的金門日報社;他們曾經在此立下許多「第一」。再次見到金門日報社,有人脫口而出:「回娘家啦,我們!」

還巢的資深新聞人有林祥金、呂幻非、溫世暘、王克繩、徐茂珊、沈益輝、范海權等。重聚金門之後,他們認為不可不見的人物之一,就是已經退休的金門日報前社長張春傳,還有現任的金門社長黃雅芬。他們急欲合影的,是寫有「金門日報」和「正氣中華報」的老建築。此外,還得看一看美國南伊利諾州大學頒給︽正氣中華報︾的「社會服務和領導獎」!(︽正氣中華報︾與︽金門日報︾是雙子報;先有︽正氣中華報︾,後有︽金門日報︾;兩報曾同時出刊,對象有軍民之別)

這些老報人對︽金門日報︾除了有回憶之外,還有建議。黃雅芬自認是新聞界的新人,老報人認為黃雅芬可以用行政上的長才,幫助社務提昇,但必須尊重編輯和新聞的專業。此外,他們認為︽金門日報︾可以加強兩岸新聞的報導和人情趣味新聞的報導,開拓大陸巿場。他們認為,大陸上的報紙仍不適宜談論政治,但兩岸的人情趣味新聞和民生資訊,卻是一個可以報導的方向;還有,別忘了美女照對讀者的吸引力!

黃雅芬藉著一幅寫有「典藏歷史」的書法作品,回應老前輩們的指教;她認為「典藏歷史」,也是︽金門日報︾今後可以發揮的一個方向。

這些資深新聞人,有人至今還是年年訂︽金門日報︾,天天看︽金門日報︾。林祥金(將軍)曾擔任採訪主任等職務。他昨天代表老戰友發言,他說,每當他們聚會時,必有回憶;回憶之中,必有︽金門日報︾。他認為︽金門日報︾雖然只有二張八個版,但是該有的內容都有了,內容很豐富;未來可以拓展廈門巿場。他認為,以人口的比例而言,︽金門日報︾的發行量,其實是很不錯的。

林祥金於民國五十二年到五十九年服務於金門;他表示,當年服務於︽金門日報︾時,二、三個記者要寫兩個版,有時要寫到六、七千字;一邊寫,總編輯一邊下標題,工作繁重而辛苦。(現在是五個記者寫四個版)

王克繩表示,︽金門日報︾先天上有許多限制(因為是官報),但官方新聞又很少人願意看,最好是往人情趣味新聞方向去努力。他於民國五十三年到五十九年在金門日報和正氣中華報服務,跑過「浸水才開花,離水花不開」的新聞,也跑過「一個龜兩個頭」等奇聞異事;他認為,即使在今天也一樣,人情趣味新聞還是會受歡迎的。如果金門日報要過渡到廈門,就必須以人情趣味新聞為主,而不是官方新聞或政治新聞為主;其它如在那裡可以吃到金門的黃魚、雪蛤等消費性的報導,也是可取材的方向。

徐茂珊(曾任美編、社長祕書、採訪主任)曾於民國五十七年到六十三年之間,服務於金門。期間,他最轟動的一件事,就是與擔任護士的太太顏湘女在太武山的毋忘在莒勒石前結婚,而且還成為全國新聞。他自己的編輯生涯,是一路由婦幼版、衛生保健版,進入到國際和焦點版。

呂幻非(曾任經理)是於民國五十二年到六十年服務於金門。他擔任過事務員、校對、記者、編輯,金門日報社的一草一木,對他而言,都非常親切。他說,當年,綠化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沈益輝是報社第一位專職的攝影記者;民國五十六年到六十年之間,服務於金門。他說,在他以前,報社只有很差的相機,後來爭取到一部Nikon(尼康)相機;報社沖洗照片用的暗房,也是他那時建立的。

范海權於民國五十二、五十三年服務於︽正氣中華報︾;︽正氣中華報︾版面上的第一張照片,就是在他手裡誕生的。

溫世暘是軍聞社的記者,曾於民國五十八年二月到五十九年三月派駐金門。當時,軍聞社的記者一年一換,駐紮在金門日報社中。金門日報的社長,通常是由軍聞社的幹部升任。

退休的金門日報社前社長張春傳也很懷念當年的拚勁,尤其是「單打雙不打」期間,仍拚命出刊的年代。他以過來人的身份表示,金門日報的社長要承受各方面的壓力,但在發揮行政長才時,要充分尊重編採部門的專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