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體育志工成長營邀專家傳授運動傷害防護撇步

發布日期:
記者: 蔡家蓁/金城報導。
點閱率:463

燙傷有所謂的「沖、脫、泡、蓋、送」處理原則,運動傷害的處理也有「RICE, 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壓迫)、E=Elevation(抬高)」現任台灣第一屆運動傷害防護學會副理事長楊天放昨日在主講「運動傷害與防護」時,講座鉅細靡遺並親身示範,他強調運動傷害的處理得宜,將可將影響減至最低。

金門縣體育志工成長營昨日繼續進行研習,由已退休的資深榮總醫師楊天放主講「運動傷害與防護」,吸引八十多位志工與一般民眾到場聆聽。

楊天放表示,要活就要動,隨著時代的進步,運動已成為當今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運動固然可以強身益壽,但是不當的運動反而會造成運動的傷害,甚至由於不正確的動作、身體狀況不佳、超負荷的運動、場地不佳、防護不當等,而造成肌肉、骨骼、神經系統的傷害,甚至於死亡。

為了此次演講,楊天放帶足三大箱教材,實地進行操作,他一邊講課、一邊就抓起學員的腿來進行示範,他說,運動傷害有急性和慢性的區別,急性期是指運動傷害的部位出現紅、腫、熱、痛、麻的現象,在此時期治療,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的立即效果,也就是所謂治療的黃金時期,倘若錯失良機,且又累積更多傷害的話,就會造成慢性的運動傷害,這時治療的效果只有百分之三十。

楊天放說,要記住RICE原則,才能適當地處理骨骼肌肉的傷害。在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中,RICE是用來做急救處理的,如:處理挫傷(撞傷)、肌肉拉傷、關節扭傷、脫位及骨折。

當中的R指的是休息,要求運動員停止受傷部位的運動。受傷後好好休息可以促進較快的復原。

I指的是冰敷,冰敷袋置於受傷部位,受傷後48小時內,每隔2-3小時冰敷20-30分鐘。冰敷時皮膚的感覺有四個階段:冷→疼痛→灼熱→麻木,當變成麻木時就可以移開冰敷袋。大約要冰敷20-30分鐘,移開冰敷袋之後,在受傷部位以彈性繃帶包紮並抬高。冰敷使血管收縮,減少傷處的腫脹、疼痛及痙攣,受傷之後的立即使用冰敷及減少腫脹關係著復原時間的長短。

C指的是壓迫,楊天放說,壓迫使傷害區域的腫脹減小。以彈性繃帶包紮於受傷部位,例如:足、踝、膝、大腿、手或手腕等部位,來減少內部出血。

E則是指抬高,抬高傷部加上冰敷與壓迫,減少血液循環至傷部,避免腫脹。傷處應高於心臟部位,且儘可能在傷後24小時內,都抬高傷部。當懷疑有骨折時,應先固定在夾板後再抬高,但有些骨折是不宜抬高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