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傻瓜要退休李國榮自況其呆無比
「一個傻瓜要退休!」這是金門縣農業試驗所所長李國榮自己說的。他用其「呆」無比來為自己的前半生作了總結;因為他自認做事一板一眼,不懂得交遊;他引用︽醉古堂劍掃︾中的話說:與其「廣交以延譽,不若索居以自全。」
李國榮是金門縣第一個被保送就讀農業學校的人。他當年領的是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的獎學金;從金門中學的初中部畢業後,公費就讀於臺南高農。
農復會是中美聯合設立的機構,主任委員是蔣夢麟(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蔣夢麟是清代末年的秀才,清朝滅亡後,改受新式教育,是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做過北京大學校長,歷任教育部部長、農復會主委等職。蔣夢麟一生致力革新教育,建設水利和推動農村現代化;著作有︽中國教育原理︾、︽談學問︾、︽西潮︾、︽新潮︾、︽孟鄰文存︾等。
李國榮在臺南高農求學時,三年都沒有寒暑假,每個學期都要到農復會去報告實習的成果;因此,他有六次與蔣夢麟面對面的機會。李國榮自幼喜愛閱讀,蔣夢麟這位兼具文學家特質的大人物,當時雖然已經年紀一大把了,但在他面前,卻顯得仙風道骨。
農業技術是李國榮的外功,古典文學則是李國榮的內功。當年,他除了保送高農之外,還有另一途可走,那就是保送師專;回想這一路走來,農業這條路,對李國榮而言,不算走偏,因為他認為,中國文學,完全脫離不了農業。例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鳥與枝,都是廣義的農業。例如:「珠藏澤自媚,玉韞山含輝」,又如:「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莫不是以農業為做為材料。
李國榮經歷包括:金門縣農會四健會指導員、鄉鎮公所幹事、金門縣政府科員、技士、金門縣林務所技士兼課長(中山林主任)、金門社教館行政組長、金門農業試驗所技正兼課長、金門縣政府秘書兼代農試所所長、金門縣農試所所長。
民國五十年九月,他從臺灣回到金門;金門縣農會派一部車子把他接去報到,從此就開始他的農政生涯。一開始他擔任四健會的指導員,薪水是教師的兩倍,還獲配一部機車、一台單車,還有一架「亞西卡D」相機;這些東西,當時都是稀罕物。據說,全金門的機車約只有五台。在那個年代,農業是吃飯問題,用科技方法推動綠色革命,比什麼都重要。
一個喜歡與書卷為伍的人,在交際應酬上就顯得圓鑿方枘,與世俗不太相合;不過,他說:「松性本孤直,難為芙蓉(桃李)顏」,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在體制紊亂的年代,李國榮曾在鎮公所擔任時遭到調職,只好寫陳情書,希望學以致用,結果因為信寫得文情並茂,反而被縣長把他調到縣府當差;後來又改調林務所。在林務所期間,他接辦金防部委託的業務,企劃了一千五百萬元的工程,動用兵工,把一片荒墟,闢建成中正公園。
有一段時間,他在中山紀念林(現已劃歸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擔任主任。在這裡,他接待過華視前總經理吳寶華(任職時間六十八年十二月至七十七年一月;曾任空軍總部政戰部主任、國防部總政戰部副主任),也接待過新聞局前局長卲玉銘。胡寶華與他相談甚歡;談到投機,連中山林都不逛了。邵玉銘與他交談後,則脫口而出:你是不是國外回來的?你一定是我們政大畢業的吧?這讓李國榮有一點尷尬;不過,用逆向思考,何嚐不是一種肯定?
李國榮到農試所之後,一幌就是二十多年。期間,一條根、「萬兩金」(硃砂根)等鄉土植物的栽培、番石榴的「頂芽插」繁殖法,都是他與所內同仁打拚過的成績。每年春節四個試驗所的農業活動,也是濫觴自農試所。當年,農試所接到農業節的命令之後,是由李國榮實際規劃,從無到有地把活動設計出來。
從代理農試所所長到真除,李國榮這兩年七個月以來,已經將行政大樓修繕成完整的體貌;還闢建了二百噸的貯水池,解決灌溉問題;又興建了種苗、種子處理室。每年高粱、小麥和綠肥的契作,也是由農試所投入人力執行金門縣政府兩億多元的收購價格,讓農民得以受益。
今天是星期六,也是李國榮在農試所工作的最後一天;他最後的一項工作就是打包!從下星期一起,他將正式告別農試所。他表示,離開的滋味是五味雜陳的,很難用千言萬語說盡。他希望同仁們能記取:農業是人生的第四寶!把農業工作當成最有意義的事業。不過,推動農業是不能靠嘴巴說,必須一步一腳印;實務比理論更加重要!從事農業的人,要知道活到老,學到老。
他說,為人、做事、求學問,紮紮實實最重要!種了番薯若不去照顧,收成一定不好;如果番薯會說話,必定要抗議:「汝既誤我青春,我就害汝年老!」
在農業發展上,他認為政策走對了最重要;眼前,金門的農業要解決的問題一是水利,二是巿場。有水利,才能種得出東西;有巿場,才能賣得出東西!這些都不是能用嘴巴喊出來的。他說;「馬駝千斤,蟻含一粟」,只有人人各盡各的力,金門的農業才能繼續發展。
臨別依依,李國榮對著農試所的一草一木悄然凝目,心中覺得惆悵,覺得若有所失,覺得頗為難受。他閃過清代詩人黃仲則的詩句:「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又想到蘇東波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此時此刻,無關戀棧,而是對幾十年青春的深情懷想。
退休生活,李國榮預期自己是有得忙的,少年時大量讀過的經籍、小說、野史,都將從新咀嚼;也許是從︽詩經︾開始,也許是從︽史記︾開始:::。
有人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婚」;不過,李國榮卻傾向於:「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他要的是「採菊東籬下」,他要的是「天地一沙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