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之寶東村榔榆述根由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985
字型大小:

「東圃、西園,東西村裡培玉樹;前池、後沼,前後水中漾金蓮。」這是東村呂氏宗祠中的一付對聯。東村現存的林木,以宗祠後面的榔榆最古老,庇蔭村人已八、九代,最有資格被稱為村中的「玉樹」。

東村的百歲人瑞呂柔範和九十五歲的妻子吳緞,都把榔榆稱為「根瘤」(從老人家的口音,聽起來又有點像「根由」)。呂柔範表示,這株榔榆,是同族一位叔公的叔公祖種植的,確實的年歲已不可考;算起來,榔已在東村屹立了幾百年(整百年),他自己都已經一百歲了。

呂柔範小時後曾在榔榆樹下玩耍;根據他的回憶,東村過去到處是白沙堆積,經常必須剷沙,否則門窗就會被沙子堵住。這株榔榆的體積,從前比現在大上許多,但因為枝幹會阻住民宅的側門,已經被鋸除了一部分。在榔榆樹蔭下,也是一片白沙,村中的孩子們,常在這裡玩耍。現在,沙子已經沒有了,變成了水泥地。

百年榔榆目前還存活著,但樹幹上已被穿了三個大孔。呂柔範語帶責備地表示:榔榆的皮可以做藥,因此有人找到這裡,不但「不告而取」,而且「不得其法」,以致讓樹身受到傷害,才會蛀空或朽空。

這株榔榆已經被金門縣林務所列為珍貴老樹,在︽老樹有情︾一書中,根據撰稿者(劉興盛)的描述:東村中長了一棵不起眼的樹木,走近它卻可以從蒼老的樹幹,感受到歲月的痕跡。村民呂柔範說,這株榔榆,相傳是「東村大學士」到福州參加考試時帶回來的;由於樹幹長了許多樹瘤,村人稱之為「根瘤」。呂柔範還說,村裡原本有許多榔榆,但大多被鋸去做舟車、農具了。

林務所給這株榔榆一個「F016」的編號。在解說牌中提供如下的資訊。學名:Ulmus parvifolia。別名:紅雞油。性狀:落葉大喬木。樹皮具褐色斑紋、不規則雲片狀剝落。葉片橢圓互生,小而具光澤。樹冠圓椎形,枝葉不茂盛。樹姿纖細,(是)優美的園景樹。尺度:胸高直徑五十二公分;樹高五點二公尺;冠幅七平方公尺。

解說牌上還有「說古」一欄,其上說明的內容如下:據訪問村民呂丑先生(得知),此樹係其叔公所植,約百年生。(解說牌上並沒有告知立牌的年月)

榔榆樹下共有兩個解說牌,一個是金屬的,一個是3M貼紙。貼紙的解說牌內容還在,但表面已經「烏七抹黑」;村民希望林務所能給予老樹和解說牌適當的維護。

東村的榔榆應該有「F016」和「F015」兩株。在︽老樹有情︾中,「F015」指的是呂氏宗祠的這一株,但樹下的解說牌寫的卻是「F016」。︽老樹有情︾中所指的「F016」則位在村外荒地,而且被列入珍貴老樹時(至少十年前),樹皮完整,沒有被切割過的痕跡。

根據百歲人瑞呂柔範的回憶,呂氏宗祠前後,原本都有池塘;他說,宗祠的對聯中的「前池後沼」,寫的是當日的實景;不過,歷經「滄海桑田」,池塘現在已經變成水泥地;村中原有的一株大榕樹,也已經伐除,所在地已經變成里公所。

在呂氏宗祠的正廳中,有一塊「理學名賢」的匾額。這塊匾額是由宋朝散大夫沈忠為宋理宗淳祐七年(西元一二四七到一二四八年)進士呂大奎所立的。呂大奎是呂氏的十二世祖,宋末避入海島,被元軍發現,因而就義;著有︽學易管見︾、︽春秋或問︾、︽易經集解︾等;與朱熹並祀於泉州的大同書院。

東村呂氏的宋代遠祖,還有一位是八世祖呂惠卿。呂惠卿與王安石、章惇等在宋代推行變法,結果招致眾怨。在呂氏的族譜中提到,呂惠卿曾追悔為王安石所誤,但心中仍存愛國忠君之念(許多歷史則是幫王安石脫罪,把咎責加於呂、章二人)。由於舉朝共非,呂老卿在鬱鬱無聊之下,與子孫徙居於漳郡,在閩南分枝衍族。呂大奎即呂惠卿的四世孫。以上這些族譜中的故事,是由呂柔範之子呂丙丁所提供。

樹根瘤,述根由!人與木,共悠悠!東村,不但有百歲老人、百齡老樹,還有千年老故事;這些都是金門之寶!金門的文化,因為老人、老樹、老故事而更有內涵。在金門其他村落,也有老人、老樹、老故事,值得去紀錄、維護、珍惜、保存、閱讀或是再發現。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