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水獺密度高於世界其他地域
金門水獺的密度,在金沙溪、前埔溪一帶,每公里約有一隻,高於國外文獻的紀錄。水獺在金門已經存在很久,經過金門國家公園等單位和臺大教授李玲玲等十餘年的研究,才逐漸被人認識;至於水獺的生態地位或價值,是不是已經普遍受到重視,卻很難說。
民國八十八年,有一隻不足一歲的水獺寶寶曾誤闖民宅(張啟南家),被送交金門國家公園;這可能是金門的水獺第一次在全國各媒體中現形;這隻水獺原本要被植入晶片再野放,以供研究,但後來被留在臺北巿木柵動物園。
後來,金門陸續有水獺的紀錄或報導,其中不乏一些不幸的消息。例如去年(二零零六年八月八日),沙美有一位居民(雕佛匠黃獻鐘)用一千元的代價,救下了一隻「半死放活」的水獺,並透過野鳥協會的人員,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到宅把水獺接走。
這隻多災多難的水獺,於去年八月十一日被送抵台北市立動物園,經過救治,初期的生理狀態表現良好,但最後的結局還是死亡;正是:「逃過獸夾,遭車撞;落入人手,又遭殃;雕佛師傅捨錢救,凶中帶吉仍夭殤!」
曾有兩隻 被車撞死
二零零三年,金門有兩隻水獺在陽明湖附近被車撞死;二零零六年,又有一隻在陽明湖附近被車撞死。這些資料,都紀錄在臺大教授李玲玲的研究報告中。
李玲玲長期研究金門的水獺,也常應邀到金門傳播與水獺有關的知識和保育的觀念。根據她過去在金門發表過的演講和所提供的資訊,金門水獺的密度,藉由DNA的分析(水獺排遺DNA樣本分析),在金沙溪、前埔溪兩個水系,平均每公里就有一隻;國外的文獻資料則是每二、三公里才會有一隻。
金門水獺的密度是否高於世界其他地方?李玲玲所做的研究結果,可能反應了實際的狀況,也可能是採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所致;不過,這項研究結果,是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的。
李玲玲表示,研究水獺,方法可以是測量腳印或計算排遺量,也可以利用直接觀察或以自動照相機監測,又或是在水獺身上裝置發報器;不過,這些方法都有執行上的困難。例如:純就腳印和排遺的數量,無法辨視個體的區別。照相機不但貴,而且在金門曾經發生被偷的情形。植入發報器的困難度更高,必須抓得到水獺,而且受限於電池的壽命,頂多只能觀察一到兩年。
兩個水系 足跡密佈
藉由水獺排遺的DNA分析,不但可以驗出有多少水獺,還可以知道牠們的親緣關係、活動領域和移動情形。
根據過去已經完成的研究,李玲玲所領導的研究團體,曾在一整年(分四個季節執行)的調查期間中,發現金沙溪水系出現了二十七個水獺的個體,包括十四隻雄水獺和十三隻雌水獺;在前埔溪水系,則發現了十一個水獺的個體,包括六隻雄水獺和五隻雌水獺。數量比想像的還要多!
金沙溪的長度不過六、七公里,竟有二十幾隻水獺;前埔溪約只有三公里,卻有十一隻水獺。這樣的調查結果,比以前國外文獻中所記載過的密度還高。
依一年四季是否出現,李玲玲把水獺區別為「居留者」和「過境者」。過境者可能是居留者的子代,隨著親代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就離開親代,不知所終。在金門的研究發現,同性的水獺比較少有互動,似乎有性別排斥的現象;異性的水獺之間,則有比較多的交流。
不相混雜 循水遷徙
在長期的研究中,李玲玲等人針對金門島的東南(前埔溪)、西北(慈湖)、西北、東北(金沙溪)、中(太武山流域、蘭湖、瓊林水庫、陽明水庫)等水系做過調查,發現各水系的水獺基本上是不相混雜的,但卻可能透過中部的水系,向其他水系遷徙。
在金門中部的水系中,蘭湖和陽明湖經過浚深之後,結果都很慘,導致水獺等生物出現永遠不回頭的情況。其中,在二零零六年車禍死亡的水獺,研判可能是已經在陽明湖居住五年,曾在當地生兒育女的老水獺。榮湖、金沙溪浚深後,因為有斜坡的恢復,水獺還有機會重回棲地;金沙水庫的因為做得太深太陡,天生短腿的水獺,會有進得去卻出不來的情況,這讓水獺的數量大幅減少。
生態系統 指標生物
水獺是淡水生態系統的指標性生物,牠位在食物鏈的高端,只要水域魚蝦受到污染,都會使牠受害,加上有人想要取牠的毛皮,因此數量已經銳減。全世界的水獺都受到威脅,金門的水獺卻仍有一絲空間;在臺澎金馬,金門幾乎是水獺保育唯一的據點。
對於水獺的保育,李玲玲曾經說過:金門人應該思考水獺在世界上的定位,思考水獺在金門的定位,思考水獺在生活上的定位:::;在生活富足的同時,也要維持環境的品質,讓越來越稀有的一些動物,能繼續在金門存在。水獺對環境的需求與人類對環境的需求類似;牠們的存在,反應了生活品質。濕地和水系,不只對水獺很重要,對人類也很重要。
保育水獺,具體的做法包括:調整路燈的角度、強度、間隔距離和照明的時間,讓夜色成為水獺的最佳保護色。對水域的整治,應該採取正確的生態工法。開闢道路的時候,不要單一只想到一條路,應該整體考量到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問題。
金門的發展,應該朝向高品質而不是高承載。對觀光客而言,金門最重要的並不是有沒有五星級旅館,而是有沒有生態、自然和人文資源?金門應該小心規劃利用這些資源,找到更適合的方式去發展,讓這塊土地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