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寶寶走失最好靜待母水獺返回帶走
發現小水獺走失時,可以保持距離,等待母水獺回過頭來把小水獺帶走!若是小水獺有出車禍或被野狗傷害的危險,不得不將其抱走,則應該盡速連絡金門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課或金門國家公園警察隊。
這個星期一,金沙鎮有兩隻小水獺因為跟不上母水獺,被人帶回,但卻又陰錯陽差地被另一人放生;第二天(星期二)消息見報後,引起一些討論,並有人向保育研究課通報:在蘭湖一帶也發現疑似水獺寶寶的蹤跡。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保育人員表示,一隻大水獺帶著兩隻小水獺,這是過去比較罕見的例子;大多數被紀錄到的案例,都是一大帶一小。由於,在這一星期之中,已同時有兩處水域被發現小水獺的蹤跡;保育人員認為,這個季節,可能正是水獺繁殖寶寶的時候!
保育人員表示,如果發現小水獺暫時迷失,可以留待母水獺來把小水獺帶走,這應該是最好的處置方式,這時人必須離開,或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免母水獺不敢靠近。如果小水獺有被車子或被野狗傷害的危險,不得不把牠們帶走,則應該趕快通知金門國家公園保育課;非一般上班時間,則可連絡金門國家公園警察隊;金門國家公園警察隊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值班。最近這起小水獺被「放生」的案例,讓許多人扼腕,他們擔心小水獺還不能脫離母水獺自行生存;況且,金沙水庫對水獺而言,恐怕已經是進得去,出不來的地方!
水獺是半水棲性的哺乳動物,在水域生態系食物鏈中,是最高層的消費者,一旦水域受到污染,牠們是最敏感也是最先消失的物種,因此是水域環境優劣的指標。
金門究竟有多少水獺?依照台大教授李玲玲、金門高中教師莊西進等人的研究,金門全島的水獺,可能只有一百五十隻;李玲玲認為不會超過兩百隻。
根據金門國家公園委託社團法人金門縣野鳥學會所做的環境長期監測,去年(民國九十五年)的一到十二月,研究單位(金門縣野鳥學會)在雙鯉湖、榮湖、田浦水庫、太湖及古崗湖等五個水域,紀錄到一百一十處排遺。其中以雙鯉湖的數量最多也最穩定;其次為田浦水庫(田埔水庫);至於太湖、榮湖、古崗湖等發現的數量相對較少。太湖和古崗湖兩處水域因為持續施工,水獺的活動比往年(九十五年以前)差。
水獺的排遺經由DNA的萃取與分析,可以辨識出不同的水獺,並藉以估算水獺的數量,這種研究方法,也被戲稱為「黃金追擊」;對研究水獺的學者或專家而言,水獺的排遺(大便)真的就是「黃金」。根據去年的調查結果,野鳥學會曾在九十五年的六月十七、十八日,在雙鯉湖附近發現十一坨水獺的黃金,在十一月五日發現十六坨;去年的十二月九日,在田浦水庫發現十一坨的黃金。各水域的水獺,在下半年八月以後的活動量(排遺量),比上半三月以前多;四到七月之間,因為受到颱風影響,活動量比九十四年少。
去年一年,在田野受創或死亡的水獺,共有五隻(四起案例)。去年五月,有一隻水獺在蔡厝村的村郊被狗咬死。去年八月上旬,有一隻小水獺在榮湖受傷被捕。去年九月下旬,有一隻小水獺在山后民俗村的村郊被村民拾獲。去年十一月,有一對水獺母子在高陽路段被車撞死。
去年被人目擊的水獺,被研究單位列入紀錄的共有十四起。去年四月二十六日,有人看到雙鯉湖上游的池子有一隻水獺向東邊的池塘移動;目擊的時間約五到八秒。去年四月二十七日,有人看到小水獺由污水池上岸,往關帝廟後的池塘移動,時間約二十秒。五月二日,有人在太武山原生植物園區看到一隻水獺在游泳。五月三日,有人看到一隻水獺在山西村的池塘裡游泳。五月五日,有人看到慈湖水溝有一隻水獺在吃魚,時而潛水,時而浮到水面,持續約三十分鐘。五月六日,有人在沙崗的馬路上看到兩隻水獺::。
根據金門縣野鳥協會的研究發現,雙鯉湖的堤岸在施工前,曾特別考慮過水獺停棲的需求,因此成為五年來,各水域中,水獺排遺量最穩定的地區(有排遺就表示有水獺活動);但去年四月,因工程施工,部分棄土被倒入湖中,已破壞水獺活動的獸徑,也改變了水獺活動的位置。古崗湖頻繁的垂釣活動、小太湖的整治施工等,都干擾了水獺的停棲。由於去年有五隻受創或死亡的水獺,都是藉由民眾主動通報處理,顯示水獺的保育宣導已獲共鳴,可惜五隻水獺最後都因為傷重死亡。
水獺已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名錄中,被列為生存受威脅種(vulnerable)。根據台大李玲玲教授的研究,台灣已有二十多年沒有野外發現的確實記錄。在臺灣地區,水獺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中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只有金門還有穩定的族群。金門是水獺存續的最後觀測重點,研究單位希望政府盡速在金門推動保育措施,以免水獺在金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