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旅遊看好港大公報專文報導

金門旅遊看好港大公報專文報導
香港大公報七月二十日以整版篇幅,介紹、報導了金門特產和觀光旅遊資源,形容金門是個綠色小島,景色怡人,具可觀的旅遊業發展前景。金門縣長李炷烽在接受該報訪問中,並冀望盼攜手發展港澳金廈旅遊圈,來相互帶動各地旅遊業發展。
大公報七月二十日在其第三版,以(連接海峽兩岸的橋樑─金門)大標題,除了介紹了金門現階段觀光公車的啟動,和金門特色民宿、貢糖珍品、砲彈鋼刀、名釀金門高粱酒、戰地景觀外,也以小檔案介紹了金門父母官縣長李炷烽。
在這篇由澳門業務辦事處主任唐煥兒、資深記者歐展翅的採訪報導中,指出金門是一個沒有污染、碧海藍天的純潔小島,雖然經歷了多次戰火洗禮,但始終無改它純樸的面貌,把最原始的民風和歷史源流保留下來,是寶貴的歷史人文資產。
報導指出,大陸內地與港澳台四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營造一個良好的旅遊業基地,各自有自己的擁護者,每年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一個在旅遊業界相當(新興)的名字(金門)已悄悄的崛起,這個靠近福建廈門的怡人小島,人傑地靈,讓每一個訪客洗滌了內在的心靈。
報導又指出,以旅遊業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大潮流下,金門縣剛好是在起步階段。金門縣經歷了多場戰爭,所謂有失;然而卻另有所得,就是它的戰地景觀,還有它的高粱酒,因戰爭遺留下來的副產品─砲彈鋼菜刀。
對於開發金門旅遊業,縣長李炷烽接受該報訪問時認為,港澳近幾年來的經濟在旅遊業蓬勃發展帶動下,同樣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而金門縣在實施了海峽兩岸小三通的措施下,到訪旅客也持續增長,可見金門對於觀光客是有相當的吸引力,而且具有龐大的發展空間。
李炷烽表示,過去由於種種的客觀因素,金門未有對外開放,大陸與金門人民之間存有隔膜,也令人對金門產生一種神秘的感覺,基於人的好奇心成為了發展旅遊的動力,讓旅客自己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發掘昔日戰地背後的故事。他指出,由於金門與廈門位置非常接近,同時港澳的旅遊業發展迅速,因此可以利用各自的長處,將四地緊密的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旅遊圈,相互帶動各地旅遊業發展。
李炷烽並表示,金門跟其他先進的國際城市一樣,需要開放自己,拓寬視野,讓資金自由進出,從而令城市國際化,經濟才得以蓬勃發展。他指出,金門有優越的地理環境,也有豐富且待開發的資源,而且金門人也非常純樸、務實,只要有適當的資金和技術,將會有美好的前景。而小三通已實施了六年,一切已臻成熟,兩岸民眾能夠以較為便捷的途徑互相往來,對比於台灣與大陸的距離更近,因此起著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橋樑作用,對於兩岸關係發展作用彰顯。他並指出,海峽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民族的利益應該優先於一切,透過互相扶持、共同發展,國家和民族才能壯大,前景更不止於此。
大公報並就金門名釀高粱酒做介紹時,也以金門酒廠走過半世紀,以優質酒品,躋身國際名酒之列,年產量也由五萬公升增加到一千五百餘萬公升,推崇金門高粱酒已是台灣第一,金門的標記,同時金門更是全球重要的高粱酒產地之一。香醇甘洌的金門高粱酒,開創了獨特醇厚的(金門酒香)。
在就戰地景觀因戰爭帶來的機遇做介紹時,大公報以縣長李炷烽的(戰爭為金門帶來了機會),直指道出金門經歷了多場戰爭的史實,但戰爭遺留下來的防禦工事和陣地,卻成為今日的旅遊景觀,吸引前往島上的旅客參觀,也應驗了(有危必有機)之說。
報導指出,金門島上遍佈樹木和常綠植物,農業以種植高粱等為主,樹木與田野縱橫交錯的情景,予人綠色走廊的賞心悅目景觀,實具可觀的旅遊業發展前景。
香港大公報是於一九○二年在天津創刊,已有一百零五年歷史,發行份數共三十多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