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師父一對寶其廟無比

剪黏師父一對寶其廟無比
十根趾,常漂泊;四雙手,好做活!慈德宮僱請的剪黏工匠,自工程開始,陸續待在金門工作已經歷一年多;其中一對工匠,四處做活,合作已經長達十年;他們說,這種工作,要有一對「雙手」合力,比較好做。
汶浦慈德宮是祀奉「品德完人」黃偉的廟宇,已列入縣定古蹟,目前正在進行修護。慈德宮的裝飾包括石雕、木雕、彩繪,另外還有交阯陶、泥塑和剪黏。
負責為慈德宮修護交阯陶和剪黏的匠師是邱耀進和葉有諒,來自台中;他們曾經為金門本地的外武廟、護國寺、北嶽廟等廟宇提供勞務。
邱耀進今年已經五十四歲(民國四十三年次),十三歲就開始當學徒,服務過的廟宇不下百座。從入行開始,他跟的師傅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哥哥;不過,就像許多學徒一樣,要做許多煮飯、洗衣的雜務,甚至得當「保母」。想當年,晚上還得做夜工剪玻璃,因為早期的剪黏,有一段時間是用玻璃片鑲嵌的,學徒必須把玻璃剪成片狀,以備剪黏師傅使用。
回想當學徒的日子,邱耀進並不覺得有什麼辛苦;不過,隨著哥哥四處做幹活,有時數月不回家,因為年紀尚輕,夜深人靜時,難免會有客途想家的情懷。從十三歲到二十歲當兵,他參與過的廟宇裝飾工程有屏東萬丹的媽祖廟、屏東的港西王爺廟等。
二十歲當完「三個月」的補充兵之後,邱耀進開始自立門戶,承包寺廟藝術建築的工作。工作的內容包括:廟宇剪黏、寺廟彩繪、水泥浮雕、金爐牌樓等,兼含設計及施工,也做古績維修。
在邱耀進眼中,臺金地區的剪黏藝術和交阯陶藝術並沒有什麼差異,花鳥麒麟或神仙人物,取材也差不多。以慈德宮而言,完全手工的部分比較多,在其他地方的廟宇,採用現成的比例則比較高。
慈德宮的剪黏有前殿山川脊「中港」上的雙龍搶珠、山川脊「小港」上的雙青龍(祈求吉慶)、後殿「一脊」(正脊)上的雙龍拜塔等。這六條龍,都是向上立起的「朝天龍」;雙龍搶珠是四爪黃龍。左、右小港上的青龍上各有一個神將;在別處的廟宇,神將身上會有「旗、球、戟、磬」等配件,稱為「祈求吉慶」,但慈德宮是按照原樣修護,並沒有這些配件。
在文獻中,雙龍拜塔有許多解釋,可能與中國俚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有關,代表造塔修德;也可能與神怪故事白蛇傳有關-許仙和白蛇所生的許夢蛟發奮讀書,考上狀元後,直奔杭州西湖拜解救身陷雷峰塔下的母親(白蛇)。這個人間狀元郎(人中之龍),後來被藝術化為左右對稱的一對蛟龍。
據邱耀進表示,雙龍拜塔在奉祀三太子的廟中可能不容易看到,因為神話中的哪吒三太子曾被他的父親「托塔李天王」以玲瓏寶塔壓制。
與邱耀進搭檔十年的葉有諒是十六歲就加入寺廟藝術建築的體系;他原本也是跟著自己的哥哥做。今年三十六歲的他,因為時空轉變,工作以外,不需要從事其他雜務。他曾參與過淡水清水祖師廟、嘉義東石先天宮等寺廟的裝飾工程。金門金城的外武廟是他印象比較深刻的建築,主要是花草多,手路細,整體「大板」(生動)。護國寺四角的雕塑不採用龍鳳而用「四不像」(諦聽),也讓他覺得很特別。
承包慈德宮古蹟修護的阿里山營造公司董事長陳淮仕,自稱是邱耀進徒弟;邱耀進有六、七個徒弟,兩個兒子都子承父業。陳淮仕表示,剪黏和交阯陶這項工藝,在金門已經出現十八歲到卅歲的斷層;雖然工作的機會很多,但年輕的一代,已經吃不了這一行的苦。寺廟裝飾藝術向來是從小工做起,「三年六個月」(早期各行各業的學徒要受三年六個月的基本訓練)的磨練,自有道理。
根據「大木工作室」的調查,慈德宮的交阯陶,在前落「凹壽堵」有:三王圖、麒麟、鳳凰、牡丹、松樹、錦上添花、錦雞、菊花、梧桐……;在「向堵」有:獅子戲繡球、花瓶、蓮花、佛手::。在川亭「龍虎堵」有雙龍搶珠和猛虎下山。在「水車堵」(前落)的「向埕堵」有:木蘭從軍;廊牆有琴翁、漁翁。「拱仔頭」有菊花、茶花。前落「脊墜」的「山尖」有呂洞賓、何仙姑;後落「脊墜」的「山尖」有李鐵拐、漢鍾離。
龍虎堵的龍中的龍和虎,都是大小成雙出現,有望子成龍和虎父無犬子的意含。龍虎堵的交阯陶由邱耀進和葉有諒依原樣捏塑之後,還必須送到大陸燒窯燒;目前,大、小兩虎頭都已拆解。
雖然邱耀進和葉有諒各自有三、四十年和二、三十年的剪黏及交阯陶工夫;不過,慈德宮的作品會不會令人滿意,得先看出資修護的金門縣文化局和業主(汶浦黃氏宗親、慈德宮管理委員會)滿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