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歷史建築修復首批獎助2申請案
金門縣政府昨日召開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申請審查會議,這是自「金門縣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辦法」公告實施後,首批送審案件,經審查後,「奉直第」與「張璋滿古厝」兩件申請案,均獲委員一致認可,同意補助。
歷史建築修復獎助申請審查會議昨日上午九時許假文化局三樓會議室召開,由副縣長楊忠全主持,與會委員有:李增財、建築師符宏仁、顏必亮、王承啟;文化局長李錫隆、課長郭朝暉等人則列席參與。
楊忠全表示,地區土地面積不大,不過針對歷史建築物補助卻有所分工,由兩個不同主管局掌管,而在中央部會所隸屬的相關預算也大不同;他說,目前地區還有許多古蹟礙於產權等眾多因素,一直無法進行維修,期盼相關人員多進行宣導與瞭解,共同來維護這些珍貴的建物。
昨日會議原本要審查「奉直第」與「張璋滿古厝」兩件申請案,但與會的委員首先針對補助的幅度與細則項目進行討論,委員表示,縣府為執行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二十六條第一項之規定,以鼓勵居民參與歷史建築修復,特訂定「金門縣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辦法」,雖然補助最高上限達新台幣五百萬元,可是補助細目並未訂出,未來經費核銷恐將產生困擾。
昨日會議,委員們討論熱烈,委員們認為雖然法令已然公布,不過有些細部項目的操作還要再調整;自「金門縣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辦法」公告實施後,首批送審的「奉直第」與「張璋滿古厝」兩案,昨日都順利通過;不過委員也要求「奉直第」一案申請者,需要針對部分申請內容再做修正。
文化局表示,目前地區已登錄的歷史建築共有一百四十一件,此次送審的「奉直第」與「張璋滿古厝」兩案,都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奉直第興建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當時黃聰明帶大批白銀返鄉娶妻及建屋,卞綍昌還特地題上「奉直第」相贈,爾後鄉民便稱此宅為奉直大夫第。婚後黃聰明將家人全部帶往日本居住,待其子鎮東、成章十餘歲時,送往家鄉學習漢文。
日本侵華之時,由於鎮東、成章稍懂日文擔負起翻譯的工作,加上住宅門額上刻有「奉直第」三字,讓駐守金門之日本兵對於英坑黃家相當禮遇。民國三十八年後,國軍曾暫住於此,在八二三砲戰時,建築曾做為簡易醫護所;七十年左右因建築毀損嚴重,成章之妻曾簡易地將建築右側稍加修復,此後建築未曾再進行任何修復工作。
而「張璋滿古厝」,則是沙美人士張璋滿於民國元年花費七千兩白銀所創建,張璋滿與其侄兒張延棉遠渡重洋至馬來西亞經商,當時張延棉新婚甫三餘月,為安撫張延棉的心,張璋滿於隔年回金門時蓋此古厝給年方十七歲的蔡銀女士(張延棉之妻)居住。
民國四十三年土地總登記,張延棉之子張振權將古厝所有權登記在張璋滿之子張振福名下,自己為代管者;民國五十一年張振權逝世後,張振福及子孫亦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