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八二三金門鄉親走過遍地烽火
從「八二三砲戰」到「單打雙不打」,金門鄉親走過遍地烽火,也寫下島民休戚與共的篇章。
西元一九五三年(即民國四十二年)韓戰結束以後,中共大舉調兵遣將,將陸海空三軍齊往東南沿海集中,臺灣外島情勢迅速惡化。
西元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與數百門大砲於當日下午五點三十分,同時向大小金門、大、二膽等島,進行密集性的砲擊,在短短八十五分鐘內共發射了三萬多發砲彈,砲戰並持續到一九五九年一月七日。總計人民解放軍向金門等地砲擊的數量超過四十萬枚,無論數量或是密度,都在人類戰史上寫下紀錄,由於砲戰始於八月二十三日,史稱「八二三砲戰」
西元一九五○年代,縱使台灣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方對於條約是否及於金門、馬祖等外島,始終沒有明確的表態,而且也提出中華民國政府從金馬撤軍,以營造國府與北京政權的中立地帶,來架構雙方的統治領域與國際定位。此一意見當然不為蔣中正總統所接受,而於十月一日正式公開表示反對自外島撤軍。相對地,人民解放軍能在這些軍事行動中,順利佔領國軍駐防的中國大陸沿海諸島,則中華民國統治的領土將只剩下台灣本島,在地緣上便與中國大陸完全脫離關係,如此一旦出現美方計畫的國共雙方「跨峽而治」的現象,可能導致台灣獨立的局面。因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表示,基於前述政治上考量,就改變原有的政策,決定要不就台、澎、金、馬一起攻下,否則也不各別取下金門、馬祖等外島。此後,人民解放軍宣稱對金門採取「單打雙不打」的策略,實際上卻只呈現戰術上人民解放軍無法施展的事實,而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軍事騷擾。
自此以後,每逢單日,僅有小規模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國軍亦常利用單日,對敵作零星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至於大規模之砲戰,則從未再發生,直到民國六十七年(西元一九七八年),才正式宣告砲戰時代結束。 「單打雙不打」的策略,是金門人夢魘的開始,每逢單號(一、三、五::) 黃昏必砲擊,共軍毫無目標射擊,造成金門居民無限地困擾,也難以預防,死傷無數,尤其雙號(二、四、六::)一過凌晨十二時,開始變隔天單號砲擊日,砲彈聲響,居民只能立即放下手邊的所有工作,躲防空洞,且每顆炮彈間隔五分鐘,稍微跑遲了點,根本來不及躲第二發炮彈來襲,常因而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場面。
住在古坵的陳先生說,「我們常要為生活在砲火中穿梭,每每太陽下山夢魘開始」。
只要炮聲響起,防空洞便是居民的避難所。陳先生指出,「八二三砲戰時的防空洞都是居民用自己力量開鑿,為砲戰時躲砲彈用。到了民國四十五年政府為百姓躲砲彈計,用鋼筋水泥建成防空洞,但離家較遠,中間有很多阻礙(如電線、話桿),又無路燈,大地一片暗茫茫,往往因為砲擊躲防空洞,常常一路跌跌撞撞,有時速度慢點,才跑一半,第二發砲彈隨之而來,造成百姓傷亡無數」。
砲擊時往往沒定時、定點,一開始砲擊,就沒完沒了,即使新春年節或婚喪喜慶,也絕無特例。
住在東沙的王小姐哀傷地表示,「那時隔壁親友在辦一場婚事,當大家正高高興興辦喜事,賓客絡繹不絕地參加喜宴,不幸中共卻悄悄投下一枚震撼彈,當晚七時正砲聲響起,一顆子彈剛好落在宴席會場,導致賓客五傷二死,美好喜事立即變成喪事」。
住在古坵的盧奶奶也告訴記者,金門還有一種可能在世界中難以找到的特殊現象,「就是家庭任何發光電燈泡,都要用黑色的布包起來,以防燈光外洩」,據說當時房屋也不可以蓋過三樓,否則目標太顯眼,將成為共軍砲擊的目標。
由於有很多不幸意外砲擊發生,導致居民有了因應之道,每逢單月份大家都會自然而然把鍋盤碗筷移到防空洞門口烹飪,一有砲擊聲馬上可就近躲入防空洞,無形中養成了居民守望相助,休戚與共感情。
八二三炮戰的那段日子,對於年輕一輩的人來說,可能無法體會當時的困苦與恐懼時,不過可從金門現有的一些軍事景點,略知當年砲擊的嚴重性,紀念八二三戰役之餘,也希望讓大家能緬懷這段屬於金門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