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廟會安五營學者研究寫成12萬字論文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2,541
字型大小:

金門廟會中的「鎮五方、安五營」值得好好研究;鎮五方、安五營的路徑,則可以視為「文化路徑」!來自臺南的青年學者林建育用它寫成了︽金門傳統漢人聚落領域的空間界定:一個五營信仰的考察︾。

林建育的論文厚達二百七十四頁,文字約十二萬字。他在論中提出一項主張:金門各聚落中,鎮五方的路徑,應該提昇為「文化路徑」。

在金門的許多廟會中,常常可以看到林建育拿著相機,專注地獵取鏡頭。外行的人看熱鬧,內行的人看門道;他卻是在做學術研究。林建育去年已經拿到了碩士學位,現在正在金門服役,退伍仍打算留在金門。他的碩士論文是在金門國家公園的補助下,以金門五營信仰做為探討的對象。

林建育在論文中指出:五營在金門是以五方稱之,主要是為了防範邪、煞進入聚落來侵擾居民。鎮五方是由宮廟神明巡視聚落各防衛點,並藉著更換神聖物來維持防衛點的神聖力量。鎮五營也可以稱為「安五營」或「鎮八營」。

五營原本是有內五營和外五營之分的,但林建育在田野調查中發現,金門地區絕大多數的道士、法師、乩童、棹頭等,並不做這種區分;只有極少數人認知到有內、外之分,但卻無法明確指出內營的象徵物為何。

內五營的象徵物一般集中在宮廟的長案桌上;根據林建育的調查,在金門地區,內五營是以「五營首」、「五營旗」、「五營神像」做為主要的代表象徵。五營旗有藍、白、紅、黑、黃五色。五營首為人首鎗身,顏面依五行而分五色。五營神像以「中壇元帥」(太子爺)為主要代表,祂具有五營統領的地位。

在金門聚落中,外五營的象徵物包括:令旗、竹符、石符;這些象徵物都必須在遶境儀式中,藉由道士、乩童施展敕符的動作,才能發揮所代表的法力。

竹符是以一竹節的竹子剖半使用,通常使用三支或五支;每支竹符的表面以墨汁寫上符咒。符頭上的三個勾代表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其下有奉請某某神明的符令,如:敕令趙元帥安鎮、雷令蕭將軍押煞:::;符體標識與儀式有關的內容;符膽上有不規則的特殊符號,這些符號是儀式執行者簽字以示負責的標記。

石符主要是一些手掌長的長條形花崗岩或大理石,其上所書寫的咒文與竹符相似;石符的數目多寡,常與竹符等齊;在小金門則不使用石符。

通常,外五營的令旗要用五色,但金門地區會出現五旗皆黑或五旗皆紅的情況。有些聚落雖然有顏色之分,但白色也會被黃色取代;因為金門民間認為白色不吉利。五方旗的旗面通常會寫上「令」字。旗杆上有些會寫上「旨敕封某某王爺千秋」、「奉旨敕封令代天巡狩安鎮罡」:::等。旗杆背面會寫上「太歲甲申年蒲月吉旦置」、「天運甲申年花月吉旦置」:::等,用以紀年。

外五營除了有常態更換的構件外,還包括風獅爺、石敢當、石將軍等,這是為了增加抗邪的力量。

鎮五方的時機,大、小金門互有差異。大金門通常連續做醮兩天時,才會舉辦遶境鎮五方的儀式;儀式分為周期性(一年一次)與不定期性。小金門的遶境鎮五方是藉由「刈香」的儀式進行,並不是透過做醮。

安營的位置包括絕對空間模式(東西南北)和相對空間模式(以宮廟為基準)。營頭的方位可能在:宮廟座向、村落座向、太陽升起處、出入口、神乩指示處。

大金門的鎮符安五營儀式包括:建醮前準備、置案桌、鄉老上香、放軍、敕符、起乩、遶境、乩童擇地、鎮符、拜營頭、貼門符、請示乩童、犒軍、誦經籙、收軍、撤壇。

 小金門的鎮符安五營儀式包括:刈香前準備、放軍、置案桌、化帖、遶境、鎮符、拜營頭、請示乩童、犒軍、收軍。

各宮廟信眾所舉辦的「犒軍」儀式,是為了慰勞五營的神兵神馬。犒軍的時機是以農曆初一、十五較普遍;也有「見三」或「見八」犒軍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此外,採乩前、坐禁時、奠安時,都要犒軍。只有農曆七月時,怕五營兵將干預好兄弟接受普渡,因此沒有犒軍活動。

建醮或刈香時,放兵通常只放三營,不會放到五營。據林建育藉由訪談所得到的解答,這是為了避免民間供品不足,軍將不能得食,反生滋擾,導致法師無法順利收軍。

金門聚落的鎮符儀式,體現了信仰、血緣、地緣的交互作用。劉澳、浦邊、后宅、長福里、洋山、呂厝等六甲是鶯山廟為信仰中心,由六個聚落共同祭祀,共同遶境,但並沒有設置五營。田浦、大地、內洋|東溪|東山、新前墩、東沙尾等五鄉(七村),同奉太子爺,五鄉共設二組五營。南山、北山、林厝三個聚落共設一組五營;西堡、中堡、東堡也是如此(三合一,金門有三組)。西園與后珩則是兩個聚落共設一組五營,西山和東山前也是,宮澳和塘頭亦然(二合一,金門有七組)。

小金門為了輪祀保生大帝,劃分為四甲。其中,二甲的西方、西吳、下田、雙口、東坑、湖井頭等六個聚落共設五營。其他各甲,有五合一、四合一、二合一,也有單一聚落設置五營的。

鎮五方所走的路徑,具有不易性(不易改變);根據林建育的統計,鎮符路徑大多是歷久不變的傳統固定路線。這些路徑通常以道路為準;以易沖煞地點為原則;路徑不會距離村莊過遠;路徑的連接呈封閉狀,可區分境內、境外;路徑圍塑了聚落擁有土地的情況。

林建育指出,金門聚落的五營安鎮,詮釋了「內神外鬼」、「闔境平安」的空間防禦觀念,並由內而外,由上而下,由單體空間至整體聚落,建構了三向度的防禦性意涵。

林建育畢業於私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他表示,當初如果為了寫論文,取文憑,大約用半年的時間,他就取得了可以交差的樣本;但他決定好好探個究竟,結果是前後用四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論文。他希望這些研究成果,到最後可以回歸到金門這塊土地,成為一種價值,而不只是為了研究者的文憑。

他認為,金門並不只有宗祠文化特別發達,宮廟文化也很有特色;不管是有形的宮廟,還是無形的鎮符路徑,若能把它作為一種有形和無形資產,其他人也會很有興趣加入研究。他覺得鎮符路徑,應該視為一種文化路徑。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