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教師臉譜」專題系列》進出述美王欣仁歡欣擁抱大世界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訪報導。
點閱率:406

進出述美去留美,暫停教學修教育;歡欣擁抱大世界,瞳仁不復見憂鬱!述美國小的教師王欣仁(見右圖╱張建騰攝)去年赴美充電一年,完成了多年縈繞在腦海中的夢想;重回臺灣,重回金門,朋友看到她,忍不住驚呼:哇,妳終於「活過來了」!

前年,王欣仁於述美國小任教滿四年之後,揹起行囊,到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賽倫大學研究所進修(Salem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曾被美國US NEWS雜誌評為二零零三年美國最佳文學院之一)。在那裡,她親身體驗一種全然不同於台灣的互動教學方式。講台上老師用自己的速度教學(不像臺灣的老師會一再叮嚀);不過,台下的學生也不會讓老師自顧自地講下去,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會被提出來挑戰老師。

對王欣仁而言,這樣的上課方式,考驗了英語的運用能力。剛入學時,她和非英語國家來的學生,每每才剛意會出台上台下的問與答,對話的內容就已經切入到另一個主題了。

在美國的學校實習,王欣仁發現不論學校或家庭,對小孩子都很放任。與台灣學校最大的不同處則是學校對學生的隱私和權利常保護,任何人,包括老師,都不能隨便用相機拍下學生的照片;校園也不能任人隨便進出。

當她在圖書館找資料時,注意到有一位媽媽,每次來接孩子時,都會陪孩子聊天;母子倆用不打擾別人的音量對話。王欣仁出於好奇,傾聽了內容;她發現,這位媽媽關心的是小朋友在學校做了什麼事,玩了什麼。他們每次花二、三小時談心;母親會聽孩子訴苦,給他安慰,告訴他一些人生道理,而不是催他快寫功課:::。王欣仁表示,大概就是東西文化的不同(華人很注重學業成就,美國人卻很注重行為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以前,王欣仁的想法是,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好,只要學生按她的方法去做,就一定會變好;從美國回來之後,她會這麼想:那學生都一板一眼,都很守規矩,沒有別種版本,那實在太可惜了。因此,重回述美,她開始以比較輕鬆的態度對待學生,重視每一個自己的個性,不強迫學生改變,惟求他們自願改變。

王欣仁原本唸弘光護專的食品營養,有一次從報紙上看到一位教師的文章,對教師的生活感到羨慕,便決定重考大學,雖然以靜宜大學的食品營養為第一目標,但主要為的是為了修習靜宜大學的教育學程。

她認為:教育就是運用知識、道理,去幫助一個人實踐夢想的過程;老師就像一個魔術師,要變出孩子所需要的羽翼或五彩繽紛,讓孩子變得非常奇妙。每天教書,王欣仁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教出孩子的企圖心;有了企圖心,做事才有方法,才能支持下一步的動作,持續邁向成功。她認為現在的孩子,最缺少的就是自主、自動的企圖心。

王欣仁曾經把金門國語的學生教成朗讀比賽的選手感到很有成就感,但也曾為學校臨時抽換要在畢業典禮中致詞的學生而感到有一些挫折(因為學生被認為「音質」不好,但訓練對象並不是她挑的);或許各自的考量不同,但她覺得教育的目的,還是應該多給學生機會。

當她第一次帶一年級時,覺得壓力很大,常向父親提起。有一天,他接到一大袋書和信件,裡頭都是教一年級的對策,原來父親為她跑去書店找「藥方」了。後來,她再也不敢訴苦了;她表示,其實父親對她是很放任的,一向只要求後果自負;那一段時間,大概她太讓父親擔心了。

教學最快樂的事就是得到肯定,每當家長覺得把孩子放在班上放心時,她會覺得很高興。出國前,學生們口口聲聲要老師要趕快回來教也們,這也讓她覺得點滴在心頭。

王欣仁感謝所有成就她這次機會的人。在美國,她交到了很多朋友,也認識了很多文化。她不是基督徒,但當地的牧師卻待她如父母。她們會在節慶時烤火雞;國慶日時則在草地上玩遊戲,丟蛋,到湖裡划船:::。她沒料到,在世界上,竟有那麼安祥平靜的角落,讓她好想一直待在那裡。她希望有機會能再回去與他們敘舊。在那裡,他們曾經一起看影片,並在淚水完成討論(影片中,一位牧師父親死於非洲土著之手;兒子前往尋仇,最後卻沒有下手,因為也領悟到父親是自願犧牲,含笑而死)。

王欣仁曾短期遊歷過日本、美國、韓國、關島;在述美任教了四年,才圓了赴美唸書一年的夢想,如今又回到述美任教。她認為這是她人生中的一場探險。她建議金門任教年輕的教師們,有機會也可以考慮深入異地生活。她說:知道世界很大,就不會再為一些小問題煩惱。︿系列之五﹀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