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甦醒 呂昭慶藉題詮釋碉堡的蛻變與新生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專訪報導。
點閱率:423

參與今年金門碉堡藝術節展出、來自台北的藝術家呂昭慶,是首度來金,看到大片的黃土地上,孤立的碉堡群,讓他內心相當震撼。這是他第一次參與這種型式的戶外展覽,他很珍惜這次的機會,也覺得是個很好的經驗。

為了這次的金門碉堡藝術節,從沒到過金門的呂昭慶,特別來金長住近二十天,整天冒著烈日,揮汗在長寮重劃區佈置,離島的豔陽,不僅將他曬成小黑人,還因為中暑,無法出席參與開幕晚會。

今年的「金門碉堡藝術節」活動,據瞭解,整個活動經費縮水到只有二百五十萬至二百八十萬元之間,還不到二○○四年由旅美藝術家蔡國強策劃、轟動中外的「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暨兒童展」經費的十分之一,活動得標廠商得標後,扣除巡迴各鄉鎮的八場街頭藝術表演、開幕晚會、文宣等費用,實際用來進行碉堡藝術展的,可能只有六十至七十萬元。

六、七十萬元,還得分成長寮A區、B區數個展示空間使用,幾個參展藝術家平分後,所得的費用只有區區幾萬元,算一算,連展出成本都不夠。

呂昭慶和幾位參與的藝術家,如在地的吳惠民、旅台的歐陽柏燕等人,本著對藝術的執著、傻勁與熱愛,不計較經費,接手製作,想為金門做點東西,保留點紀錄。

六十七年次的呂昭慶,復興美工、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同樣是六十七年次的吳柏增,復興美工、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對於第一次接觸到碉堡設計展示,二人認為是很好的一次經驗。

呂昭慶、吳柏增將長寮B區成堆的碉堡設計成二個展示主題:「甦醒」、「衍」。

「甦醒」代表的是,金門由早年落番、戰亂,蛻變新生的過程,過去,碉堡是戰地的象徵,如今卻是藝術的代言。

原本黃沉、光禿的碉堡群上,披覆著粉紅、嫩綠的布幔,遠遠望去,像一群飛舞的彩蝶,破繭而出,展開雙翅,迎向璀璨的藍天,是蛻變,也是甦醒。

呂昭慶用色彩鮮豔、帶點螢光效果的粉紅、嫩綠膠繩,纏繞在碉堡的四周,由碉堡向外延伸,他說,那是時間的河,記憶的鎖,曾經阻隔了這島的去向,如今卻成展翅的指引。

另一展示作品「衍」,則以粉紅色車內胎為構成元素,碉堡內側牆壁塗成粉紅色,宛如母體,粉紅色車內胎則懸掛在碉堡四周,一路漫延,突顯的是荒山旱地的金門人,綿延不絕的生命力,也象徵走過烽火歲月的戰地金門,重生與發展的生命履痕。

呂昭慶表示,歷經大小戰役的碉堡,是歷史的傷痛,也是和平的象徵,是金門島極具意義與特色的地景。

由於此次在金門長住一段時間,讓呂昭慶對金門的沙灘、海邊也留下深刻印象,他常常騎車,向人問路探訪北山斷崖,也曾多次到慈湖吹海風,站在岸邊,遙望廈門島燈火通明的夜景,再回想昔日兩岸對峙交火的緊張局勢,都會讓他有著今夕是何夕的奇妙感受。

回頁首